小城看中国⑯|河北吴桥:传统杂技焕发新生


以“吴桥”命名的杂技艺术节38年来首次在吴桥举办。河北吴桥县极力推动杂技艺术节回到“家乡”,对流传了千年的杂技寄予厚望。近年来,当地借助河北省政府支持吴桥杂技繁荣发展的政策东风,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

在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下,吴桥杂技以交流连接世界、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正在给这座运河边的县城带来新的生机。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航拍。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供图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航拍。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供图

杂技艺术流传

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吴桥开幕,为吴桥引来世界的目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代表当今杂技界最高水平的节目在这里一决高下。

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开幕。新京报记者 寇家祥 摄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开幕。新京报记者 寇家祥 摄

9月28日至29日,“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杂技节目展演”在河北吴桥江湖大剧院举办,图为四川省遂宁市杂技团表演《焕舞华蓉——顶碗》。新京报记者 寇家祥摄

单说“吴桥”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但若加上“杂技”,会让人猛然有“哦,原来是吴桥杂技”的感叹。吴桥被称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素有“杂技之乡”的美誉。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首生动的民谣,告诉世人杂技在吴桥有着深厚的底蕴。

作为当地的传统技艺,吴桥杂技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已衍生出十一大门类、数百种特色节目,具有“惊、险、奇、绝”的艺术特点。

吴桥杂技能有现在兼容并蓄的风格,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莫大关系。“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是一首吴桥杂技艺人熟悉的锣歌,道出了他们与“河”的亲密联结。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吴桥穿境而过,这条曾经繁忙的人工运河,带动着中国南北方的人员、商贸往来,民间艺术得以在流动中交流、交融。吴桥杂技研究者杨双印介绍,杂技艺人随商船南下北上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吸收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并将其加入杂技表演中。例如,现代杂技中的硬气功、刀山索桥等项目,融合了武术的元素。同时,吴桥杂技艺人还吸收了戏剧的程式、曲艺的叙事以及西洋马戏的奇巧。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桥的杂技艺人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人物。精通多国语言的史德俊靠“蹬技”收获巴黎观众的喜爱;赵凤岐融合东西方技艺,先后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表演滑稽戏法。

进入新时期,吴桥杂技在保护中传承、创新,频频斩获国内外大奖。尤其是沧州杂技团联合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创作的节目《龙跃神州——中幡》先后获得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并于2023年登上央视春晚,被全球华人看到。

人才支撑杂技传承发展

在9月28日晚的开幕演出中,《龙跃神州——中幡》再次上演。以传统中幡作为表演基础,创新融入京剧、古典舞、武术等艺术元素,结合抛接中幡、前空翻接幡等高难度动作组合,形成“惊、险、奇、美”的舞台效果。

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归根结底离不开人。记者采访了解到,基于杂技的高难度,表演者多是年轻人。吴桥杂技要想始终走在前列,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这个行业。

在当天的开幕演出中,第一个节目名为《吴桥娃娃》。这个节目意味深长,参演的小演员均来自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年龄最小的不到10岁。

9月28日至29日,“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杂技节目展演”在河北吴桥江湖大剧院举办。图为《顶板凳》表演。新京报记者 寇家祥 摄

1985年,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创建。这是我国最早用以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艺术学校。据介绍,建校40年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2600余名,招生已覆盖24个省市区。

为了更好在新一代吴桥人中种下杂技艺术的种子,吴桥县部署推行“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吴桥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梁雪营近期介绍,这项工程已覆盖全县1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近3万名青少年和幼儿参与其中,通过组建专业教练团队、开设杂技特色课程、成立校园杂技社团、编排杂技团体操、举办年度艺术节等,将杂技融入德育、体育与美育之中。

2024年10月以来,吴桥县教育体育局在巩固“杂技文化进校园”成效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杂技文化驻校园”工程,推动校园杂技文化的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边是人才培养,一边是政策支持。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吴桥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5项、代表性传承人120余人,全县建立了10余个杂技类非遗传习所,同时向各地输送杂技人才。

用技艺交流连接世界

杂技是一项全世界共通的艺术,吴桥杂技的贡献不止于国内。

对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形式之一。外籍杂技学员培训是吴桥承担的重大任务,也是吴桥得以连接世界的纽带。

其中,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专门承担了对发展中国家杂技人才培训项目。记者从学校处了解到,自2002年承办对外籍杂技学员培训任务以来,该校已举办了23批培训,涉及亚洲、非洲、南美洲的30多个国家,培训人员达700余人。其中,老挝是获得援助培训人员最多的国家。此外,还有多个国家的自费生慕名前来学习。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办公室主任刘春晓介绍,学校会为外籍学员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努力让他们学有所成。

这些学生结业回国后,也在积极传播杂技文化:塞拉利昂学生安娜回国后,组建其国家历史上第一所杂技艺术学校,并连续3年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老挝国家杂技团自2015年开始,连续10年派60余名学员前来接受培训;肯尼亚学生伊萨卡结业后组建团队,长期与中国公司签约演出。

来自老挝的红姆巴斯,9岁进入老挝国家杂技团。2016年,红姆巴斯来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交流学习。这些年,她已经先后6次到访吴桥。前两次,以学员身份到这里学习,如今她已经作为带队老师和翻译,架起老挝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

产业为杂技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传统的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吴桥面临的重大课题。文旅融合,是当地探索出的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

9月28日晚,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演出开始前,县城老百姓从各个方向涌向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他们都想“凑凑这个热闹”。

“老早就开始宣传了,说是第一次回吴桥举办,这几天县里热闹得很,下午还有巡游,路两边都是人。”吴桥县居民王阿姨带着小孙子感受这份狂欢。吴桥的百姓乐于看到自己家乡对杂技的重视,这些年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文化建设,都有新的变化。

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期间,杂技巡游活动在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博物馆广场前举行,吸引众多游客围观。新京报记者 寇家祥摄

杂技艺术节期间,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每天循环演出《江湖·秀》,这个融合传统杂技技艺与现代舞台科技的节目,受到不少人的关注。“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剧院采用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将传统锣鼓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赋予恢弘的史诗感。”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来自山东的赵先生和家人趁着国庆假期出来游玩,“离吴桥比较近,看到网上的宣传过来感受一下,待两天再去别的地方。”

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吴桥县域经济新支柱。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吴桥杂技大世界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杂技艺术的发展带动杂技魔术道具的制造,带动周边村街民宿、餐饮、娱乐、文创、运输等产业发展。

吴桥杂技博物馆也在杂技艺术节期间开放。吴桥县文旅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吴桥杂技博物馆既是杂技技艺的“活态档案馆”,更是让非遗走进大众、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博物馆投入运营后,将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让他们感受吴桥杂技的千年传承与大运河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吴桥县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推动“杂技+文旅”“杂技+制造”,产业化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2025年,吴桥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随着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落地,世界看向吴桥,这份关注随着“文旅兴县”战略的实施,将转化成当地经济与文化齐发展的巨大动力。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毛天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