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密植技术破解增产难题
每日甘肃网张掖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示范田亩产最高达701.4公斤!省农业科技团队通过实施密植增产集成技术,破解了长期制约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单产低、成本高”的产业瓶颈。来自省农业科学院、省种子总站、省农技推广总站和25家制种企业的80余位专家代表,日前齐聚武威和张掖制种玉米密植增产试验示范田,现场观摩密植增产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
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河西走廊制种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但长期以来,当地制种玉米亩均种植密度仅5500株、亩产约440公斤,密度偏低、单产不高、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难题,自2022年起省农科院联合张掖、武威两市农科院,聚焦“母本密度与单产关系”核心课题,开展“河西制种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及规模化应用”研究,重点攻关不同母本密度群体对不同基因型制种玉米组合单产的影响。
研究显示,通过合理增加母本植株密度,集成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播种、有机硒液体肥、生物降解膜等多项新技术,既破解了“密植易倒伏、果穗发育不均”的难题,又实现了产量与质量双提升。2024年,示范田在亩增1000株母本的基础上,单产达到643.3公斤,增产23.8%。今年,科研团队继续扩大示范规模,经专家现场测产,在现有密度基础上亩增600至1300株母本植株,张掖示范田亩产最高达到701.4公斤,平均亩增产80至150公斤,增产率达23%至29%。
研讨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技术实用性展开讨论,希望尽快建立“科研单位+企业+农户”推广机制,扩大技术覆盖面,并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特点,开展品种耐密性筛选和分类指导。
“这不是简单的‘多下种’,而是‘精调控’,目前已在多家制种企业推广应用。”省农科院樊廷录研究员介绍,该研究是我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研产融合科技赋能攻关计划的重要任务,不仅显著提高了制种玉米单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密植增产技术包”,还能提升制种企业和农户收益,对巩固河西走廊在全国玉米制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