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明慧) 9月30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副会长王小炯近期在野外监测中记录到一只头顶乌黑的鸟类,经查阅权威资料,通过细致比对鸟类的形态特征,最终确认该鸟种为黑冠椋鸟。经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确认,黑冠椋鸟被认定为青海省鸟类分布新记录。
此次记录到的黑冠椋鸟,发现在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58公里的青海油田输油气公司大乌斯站生活区。发现时,该鸟停栖于生活区一株黑枸杞树上,正专注啄食果实,行为姿态清晰可辨,结合其分布习性与迁徙规律,推测本次记录的黑冠椋鸟为迷鸟。
从监测点周边生态环境分析,大乌斯站生活区地处戈壁地貌核心区域,自然植被以耐旱、耐盐碱物种为主体。其中,站区围墙外侧发育有小片天然与人工混生的灌丛群落,核心物种包括白刺、黑枸杞、芦苇、红柳及榆树等,为鸟类构筑了基础栖息与觅食场所。灌丛间隙还零散分布着若干小型水洼,虽单处面积有限,但在干旱少水的戈壁环境中,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微型水源”,显著提升了该区域对鸟类的生态吸引力。
黑冠椋鸟特征为头部黑色光泽,具细长松散的顶羽,脸颊及上胸的羽毛竖立,成年黑冠椋鸟体长约20厘米,体重40至54克。广泛分布于印度,偶见于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最近一次于2022年8月19日在新疆记录到。主要活动于低地丘陵开阔的落叶林、灌木丛和靠近人类居住地的耕地,以昆虫、果实、花蜜为主食,大部分在乔木上觅食,也会在低矮的灌木丛中觅食,偶尔会到地面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