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备课。本报记者 陶然 摄 备课。本报记者 陶然 摄
帮助家庭困难学子。本人供图 帮助家庭困难学子。本人供图

本报记者 陶 然 实习生 宋清溪

9月17日,暖融融的阳光洒满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的校园,杨毛吉工作室里,杨毛吉在忙碌着,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新信息:“老师,实习结束我就回来看您,跟您学怎么当一个好老师。”

发信人是她曾资助多年的公费师范生,如今正在外地的中学实习。杨毛吉眼角弯起,笑意里藏着近三十年教育生涯里,跨越民族、温暖无数学子的绵长故事。

1996年,刚从青海师专毕业的杨毛吉,带着青涩走进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校门,与不同民族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她当班主任,班里有个来自其他州县的汉族女生小红(化名),因寄住在亲戚家,频繁的家庭矛盾让小红有了“不想念”的念头。杨毛吉心疼又着急,拉着小红的手说:“跟老师住吧,咱一起把书念下去。”

此后三年,学校的单身宿舍成了两人的家。杨毛吉白天忙教学,晚上两人挤在小小的书桌上备课和学习。

后来,小红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所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资深会计,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家人来看杨毛吉,攥着她的手说:“当年要是没有您,我早就辍学打工去了,哪有现在的日子。”

2005年,杨毛吉调任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她的“爱心版图”随之扩大。大通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53.64%,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的孩子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杨毛吉的办公室门上,仿佛挂着一块无形的“欢迎牌”,无论哪个民族的孩子遇到困难,都知道“找杨老师准没错”。

她先后把9个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回家,家里一间房间给学生住,床铺永远干净整洁,厨房的锅里总炖着热乎饭,那间房子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口中的“学生公寓”。因生活困境险些辍学的孩子,杨毛吉每年都会悉心照护十几个。她不仅在学业上为孩子们兜底,更在生活中给予母亲般的温暖,成了许多孩子口中亲切的“杨妈妈”。

去年,每个月工资到账,杨毛吉就取出7800元,或是给孩子们发生活费,或是帮他们交学费,遇到换季时,还会用来添置合身的衣物、实用的学习用品,把每个孩子的需求都放在心上。

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受助学生主动选择报考公费师范生,循着她的脚步投身教育事业。每年教师节,杨毛吉工作室总会被鲜花填满,手机里也满是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是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发的祝福短信。

2016年,“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成立;2025年3月,覆盖全县的教育联盟成立,作为牵头人,这不仅是她和32名联盟成员播撒家庭教育理念、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传递民族团结温情的主阵地,更让她的脚步走进省内多所学校,在她的感染下,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加入爱心队伍,自发为困难地区的孩子购置冬衣、添置学习用具,让温暖在家校间流转。

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杨毛吉四处奔走,找企业争取助学金,联系爱心企业家捐善款。在她的带动下,7名爱心人士加入长期助学队伍,累计筹集80余万元善款,资助的348名各民族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

有考上北京大学的藏族学生,有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的回族学生,还有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的土族学生,本科以上录取率达100%。每次收到学生的录取通知书照片,杨毛吉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手机里存着今年刚考上中南大学的回族女生辛丽(化名)的信息,“老师,学校的饭很好吃,我一定好好学医学检验,以后回来给家乡人看病。”这段文字,她看一次就暖一次心。

从1996年到2025年,从青春韶华到两鬓微霜,杨毛吉没算过自己花了多少钱,没记清帮过多少孩子,只记得每个孩子的笑脸,只欣慰于他们用读书改变了命运。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称号颁给了她,可在杨毛吉心里,最高的荣誉从来不是证书,而是学生们那句“老师,我想当您这样的人”,是各民族孩子像一家人一样,在她身边笑着长大的模样。

“各民族孩子就像一家人,我多做一点,他们的路就顺一点,民族团结的根就扎得深一点。”杨毛吉常说的这句话,早已刻进她的教育人生里,化作一束束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也织就了一幅各民族同心同行的温暖画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