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就斐然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决胜“十四五”】

  浙江安吉的竹海在春风中泛起碧波,甘肃河西走廊的风电机组在苍穹下昼夜旋转,广东深圳的零碳货轮鸣笛启航……5年奋进,绿色不仅点缀山河,更深度融入经济肌理,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十四五”以来,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坚定、成效卓著,一幅产业增绿、能源向新、生态共赢的壮丽画卷加速铺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要求我们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

产业增绿,重塑发展新优势

  在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57岁的张隆琴在由废弃石膏矿改造的“矿咖”里熟练地制作咖啡。她身后层叠的梯塘湿地,昔日里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如今竹海连绵、游人如织。她感慨道:“现在这景色,以前哪敢想!”

  制造业“绿色革命”浪潮奔涌,循环经济“无废城市”蔚然成风,绿色农业“生态密码”遍地开花……这些发生在车间、社区与田畴的鲜活故事,正是中国产业体系向着绿色化、智能化目标全面跃升的生动注脚,也是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是一场覆盖全域的“绿色革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传统重工业基地到新兴科技园区,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浪潮奔涌。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成千上万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这是一次创新驱动的“数智升级”。智能工厂里,算法模型自动调节设备参数以实现能效最优;智慧园区中,“工业大脑”动态调配能源资源,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寻常巷陌间,从共享单车到新能源汽车,绿色消费的浪潮蔚然成风。

  一组数据展示绿色生产力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的成效——“十四五”以来,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能源向新,澎湃绿色动能

  在青海塔拉滩的“光伏海洋”里,牧羊人索南才让挥动着鞭子,羊群在湛蓝色的光伏板下悠闲啃食着茂盛的牧草。他眯着眼笑道:“这‘太阳板’下面,草旺,羊也壮!”昔日荒漠,如今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绿色循环,焕发出生态富民的生机。

  能源是绿色转型的主战场。“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一系列硬核突破彰显了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共同构成我国多元化、高水平的能源供应体系。

  而在技术装备领域,我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关键指标持续刷纪录。与此同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短短数年内跃居全球第一,为能源系统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

  “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能源技术装备和标准‘走出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共赢,绘就美丽画卷

  晨曦初露,深圳湾潮汐湿地的红树林滩涂上,数千只候鸟翩跹起舞。“几年前还少见鸟影,现在它们都愿意回来了。”一位观鸟爱好者望着成群的黑脸琵鹭感慨。这片曾经沉寂的湿地,如今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客厅”。

  暮色四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海中,护林员老李踩着松针漫步。“60年前这里是‘鸟儿无枝头’的荒漠。现在你看这片林海,每年能为周边带来上亿元收入。”他说,过去年轻人往外跑,如今都回来开民宿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交出“高颜值”答卷,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十四五”以来,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目标,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所言:“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实现自身国力获得跃迁发展的契机,更包含着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核,有助于深化各国间互信理解,重拾互惠合作。”

  在国际舞台,中国同样践行生态共赢理念: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向阿联酋、南非等国输出绿色技术;通过绿色“一带一路”为120多国提供能力建设,用“非洲光带”照亮万家灯火……

  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贡献,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北京10月4日电 本报记者 王美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