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舟在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中饰演聂耳。
本报讯(记者王润)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今起至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在国话剧场再度上演,再现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的壮丽篇章。在剧中扮演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国话青年演员罗一舟,对自己扮演的人物和这部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年国庆节这个特殊时间节点,通过舞台讲述文艺前辈的故事,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是年轻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2022年国庆节,话剧《抗战中的文艺》首演时,我23岁,剧中呈现的也正是聂耳21岁至23岁的人生片段。”罗一舟坦言,三年前最开始接到聂耳这个重要角色时,年龄的巧合成为他走近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他与导演团队达成共识——突出聂耳的“青春特质”:“田汉等前辈角色偏沉稳,而聂耳当时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所以我在台词处理上会加入一点俏皮感、阳光感,让他的形象更鲜活。”
罗一舟在剧中影像部分扮演聂耳时,第一句台词是用聂耳的家乡话西南方言说:“Violin (小提琴)自然是能够使人心情舒畅。”以此突出人物对音乐的热爱,“他把这份热爱跟爱国精神结合起来,因此有了后面伟大的创作。”罗一舟后来也到聂耳的故乡云南昆明拍过戏,这让他更真切地感受到聂耳创作时的心境。为了更精准地还原人物,他还翻阅大量史料、研读生平,并且特意关注老照片里聂耳的发型、穿着与眼神,“这些细节都能帮我在舞台上更坚定地‘成为’他”。
剧中聂耳的一句台词,更是让罗一舟始终铭记:“不与生活接触,不为生活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就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在罗一舟看来,这既是抗战岁月中聂耳发出的抗战怒吼,也是探究艺术的真理所在。“就是要无限地打磨作品,无限地接触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催生出好的灵感。”
由于饰演聂耳,罗一舟对《义勇军进行曲》也有了更独特的感情,每次听到这首歌,他都会想到聂耳在东北敌后根据地,和抗联战士同吃同住,从他们口口相传的《义勇军誓词歌》中得到灵感,进行创作的场景。“这首歌可以说是贯穿每个中国人一生最经典最嘹亮的歌曲,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幸运,能够离这首歌更近一点,能够了解到当时聂耳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以及这首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这些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曾有过部队生活经历的他,特别重视集体荣誉感,一直认为文艺工作者更要把爱国主义的情怀传播出去,“《抗战中的文艺》每年都会复排巡演,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收获的过程,更是一件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