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促融合 赋能高质量发展


转自:贵州日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在黔中大地,一场以“联动”为名的科技创新变革正加速推进。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以下简称“四城”),这四颗镶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不再满足于“各自为战”,而是奋力打破空间与机制的壁垒,携手迈向科技创新的“化学融合”新阶段。近年来,贵阳贵安围绕“谁来联、联什么、怎么联、联得怎么样”推动促进、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一场要素聚合、动能澎湃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已在这片热土上生动展开。

明确四级责任 凝聚联动合力

“四城”联动,首在明确联动主体、凝聚联动合力。“四城”涉及层级多、领域广,绝非单一区域或部门所能独立完成。贵阳贵安创新构建了“省级统筹、市级协同、四城主责、属地保障”的四级责任体系,将联动从理念构想转化为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联动发展、规划先行,在省发展改革委的统筹协调下,2025年省级“四城”联动任务清单指明了方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精准施策,不仅带来真金白银的支持,如安排省预算内投资和前期工作经费支持21个关键项目,更在政策上强力倾斜。2025年首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中,“四城”区域项目数占贵阳贵安的比例达71%,获支持金额占贵阳贵安总额的67%,充分体现了省级层面的重点扶持。

更令人振奋的是,省教育厅推动的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贵州大学签署“组团式”帮扶合作协议,中科大派出13名专家,双方将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领域深度合作,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工作已通过国家考察,为“四城”人才培养注入动能。

市级层面则通过精准调度打通了“中梗阻”。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从全局高度进行谋划部署。市委人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化身“调度员”“服务员”,多次组织调度会、座谈会和调研宣讲,确保联动工作成效。

“四城”本身是联动的“主战场”。各城管委会(服务中心)是联动战略的执行中枢。今年以来,各城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如,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发布多项科技政策与金融产品,4个总金额超2000万元的项目成功揭榜,并授牌19个科技成果快速响应站,有力推动了政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举行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对接专场活动,促成15家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融资1.9亿元;花溪大学城在产业交流会上与多家企业签署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产业学院与服务中心;清镇职教城在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匠心筑梦 职通未来”就业创业赋能行动,为300余名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从初春到盛夏至金秋,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常态化对接,让人才、技术、资金在“四城”之间顺畅流动,联动的脉搏强劲有力。

“四城”所在的贵阳高新区、白云区、花溪区、清镇市等属地政府,着力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贵阳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为“四城”吸引和留住人才创造了更优越的环境。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保障,为联动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下,四级责任体系的顺畅运转,让“四城”联动从文件上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一场上下同欲、左右协同的“大合唱”已然奏响。

实施四大工程 推动要素融合

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实现要素的化学反应。贵阳贵安紧扣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这四个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工程化的方式实施四大联动工程,让联动有了具体抓手和深刻内涵。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四城”错位发展、协同发力,打造产业联动工程,培育强劲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贵州科学城和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实现稳健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贵州科学城瞄准低空经济,与贵州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携手落地技术转移中心;花溪大学城在产业交流会上与多家企业签署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合作协议……

人才是联动的第一资源。“四城”将“留住人、用好人”作为关键一环。市委人才办牵头,不仅筹集人才住房、发放“筑才卡”、兑现补贴、解决子女入学,更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高校毕业生铺就“留筑”之路。如贵州科学城内的重点企业与清镇职教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定向输送技能人才等。这些举措成效显著,“四城”人才“蓄水池”日益充盈。

教育是联动的基础支撑。市教育局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立项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争取资金改扩建学校以增加学位供给。最具特色的是推广“订单班”模式,清镇职教城组织院校与华为、京东、吉利等头部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让教育链精准匹配产业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联动工程激活了创新“源头水”。市科技局着力打造的“科技云”平台,如同一个线上创新集市,已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上千家,并发放创新券助力企业研发。如贵州大学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内的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基于数据元件的可信数据空间联合实验室”,在科研项目、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数据要素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

产业联动培育新动能,人才联动打通留筑通道,教育联动优化资源供给,科技联动激活创新生态,四大领域相互支撑、彼此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工程化推进、项目化落实的方式,确保联动工作有载体、有内容、有成效,为“四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抓实四个环节 优化联动路径

要实现深层次融合,必须有清晰路径和可靠保障。贵阳贵安从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全链条的推进机制,确保“四城”联动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规划是行动的指南,目前,《贵阳贵安“四城”联动发展总体规划》正在加速编制之中。同时,各城的规划也在同步完善:贵州科学城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规划已报审;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产业专篇已编制完成;清镇职教城新一轮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些规划将共同勾勒出“四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蓝图唯有通过项目才能变为现实,贵阳贵安以项目建设为基石,夯实联动发展“硬支撑”。今年,“四城”共梳理谋划重点项目130个,年内计划投资70余亿元,截至目前,投资完成率已超六成,一批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的项目加速落地,为联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机制活则全盘活,贵阳贵安持续配优选强各城管委会班子,健全“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省直部门创新选派干部到“四城”兼职,有效促进了省市之间的工作协同,打破了层级壁垒,使管理运行更加高效顺畅。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更是竞争力,贵阳贵安以提升服务为保障,营造联动发展的“好气候”。贵州科学城探索建立“宁静日”制度,优化“企业之家”服务功能,让企业能心无旁骛谋发展。属地政府则在“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让每一位在“四城”工作创业的人才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环联动形成闭环,确保“四城”联动既有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战术层面的扎实推进,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业协同发展 成效初步显现

“四城”联动的效果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的实绩上。如今,以产业升级、专业优化、创业活跃、就业充分为特征的“四业”协同发展局面正在形成,成为检验联动成效最直观的试金石。

产业动能不断增强,真金白银的投入见到了实效,一批重点项目获得上级资金支持,正在“四城”开花结果。今年1至8月,贵州科学城规上工业产值达143.87亿元,同比增长8.56%,大科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7亿元,同比增长43.45%。数据印证了产业联动工程的积极成效,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在筑高校紧密对接贵阳贵安重点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理工类本科专业10个,调整重点产业相关专科专业42个,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显著提高,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越来越高。

同时,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兼职创新创业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创业活力正在迸发。

在一系列举措的加持下,贵阳贵安的就业岗位更加充分。“留筑行动”成效卓著,清镇职教城“匠心筑梦 职通未来”就业创业赋能行动等活动的举办,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提升竞争力,增强了他们在贵阳贵安就业创业的信心。今年以来,在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举办线上线下招引活动70余场,“两城”高校毕业生留筑3.91万人,大量人才选择在这片热土上开启职业生涯,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更为城市长远发展储备了宝贵的青年力量。

产业提升显示经济动能增强,专业优化体现人才培养精准度提高,创业活跃反映创新生态改善,就业充分证明人才留存成效显著。四业协同发展,共同勾勒出“四城”联动的丰硕成果,也佐证了这条联动发展之路方向正确、方法有效、前景可期。

(《聚合力促融合 赋能高质量发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