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迎来出行高峰,不少人在网上办理值机选座时发现,经济舱里很多座位都是“锁定”状态。想要选个比较“好”的座位,要么额外付费,要么消耗积分,而各大航空公司的选座“规则”又各不相同。这一现象引发了热议:买了机票,还要再掏钱“买座”,合理吗?
支持者认为,“付费选座”在国外,尤其是低成本航空公司很常见,消费者愿意花钱选个心仪的座位,不过是个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但反对者则指出,航空公司“锁座”的规则不透明,“锁座”的范围模糊不清,消费者可选的座位又越来越少,这无疑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消费者应该为“选座”再次买单吗?
首先,航空公司的这种做法让乘客感觉到了不公平。选座原本应该遵行“先来后到”:早来的乘客优先选座,晚到的就选剩下的,大家一视同仁。可现在,航空公司在没有法律依据、未经正规程序、且并非出于安全或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人为地锁定大量座位,把“先到”乘客的优先选座权“留”给了愿意加价的人,这无疑损害了“先到的”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其次,“付费选座”的规则模糊不清,让乘客一头雾水。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没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公开“锁座”的具体规则和座位锁定比例。有客服解释说,锁定座位没有统一定价,以页面显示为准。这种模糊的规则,把本应由双方共同商定的价格,变成了航空公司单方面决定、变成了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的消费负担。
再者,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受到了侵害。通常情况下,“锁座”是在购买机票后、办理线上值机选座时才被发现的。在购票阶段,航空公司并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这一情况。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票,等到需要选座时才发现要额外付费,自然会觉得航空公司没有明码标价,甚至是在变相“加价”。
2015年前后,我国航空公司开始在国内航线引入“付费选座”模式。起初,飞机“锁座”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项增值服务。然而,民航飞机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其“公共”属性应当被明确。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时,不应再进一步人为进行“区分”,进而诱导消费者为这些“区别”付费。而且,如果这种“区别对待”的模式得不到遏制,其他商品或服务是不是也可以在定价之外另行区分、加价销售呢?那么,这必将影响整个航空消费市场的风气,形成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业惯例”。不但破坏旅客的消费体验,更干扰航空市场的消费秩序。
面对“付费选座”愈演愈烈的态势,仅靠消费者“用脚投票”显然难以改变,必须多方协同合作,立规矩、明制度。飞机就像天空中行驶的公共“大巴”,座位虽小,却承载着公平与尊严;差价虽少,却关乎市场诚信和行业未来。只有把“公平”作为规则的起点,让“透明”贯穿每一笔交易,才能让旅客的回家之路更加顺心。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王连琦编辑:翟小佳主编:王辉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东方网,南风窗
【责任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