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无线新图景 共话产业新未来(附图片)


  “电波无形,却编织着时代发展的千丝万缕;无线有韵,正奏响产业创新的激昂旋律。”在金风送爽的9月23日至24日,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顺利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生态·无线·安全”为主题,全方位聚焦无线电领域发展议题,搭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行业交流平台,助力无线电技术赋能产业创新与安全发展。多位权威专家从战略前瞻布局、核心科技突破、产业实践落地等维度发表主旨演讲,深度解读无线电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沿洞察。本报特选取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程建军:

  高效利用频谱资源 赋能百业数智发展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在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上发表题为《激发频谱新质生产力 共筑百业数智新未来》的主旨演讲,分享中国移动利用频谱资源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程建军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科学前瞻5G频谱策略,包括优先分配优质中频段、精准释放黄金低频段、创新共建共享用频机制,是我国引领全球5G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移动对频谱应用的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高效用频:结合700MHz、2.6GHz和4.9GHz各频段特性与业务需求,通过混频组网、分级保障模式,高质量满足2C(消费端)与2B(产业端)需求;同时积极构筑“AI for RAN”无线智能网络,依托智能感知与决策能力实时优化调度策略,实现“比特×瓦特”单位利用效率倍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该模式通过全频段极致复用,为室外空旷区域大规模5G高密度用户的高清视频、图片传输提供了坚实保障。

  协同用频:通过统筹空地协同用频及“时—频—空—功—轨”多维资源协同调度,系统解决网络覆盖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过程中多系统、多业务间的干扰问题,为低空经济、航空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奠定基础。面向低空经济,基于主力频段创新“鱼鳞”“双翼”“莲花”波束三大组网方式,融合资源灵活调度、组网干扰抑制等技术,实现低空应用的立体多层覆盖与通信感知融合,成功打造城区物流运输、机场要地安防等标杆应用;面向智慧民航,依托4.9GHz试验频率创新动态错频调度、快速功率控制、智能波束切换等技术,减少空地多维复杂干扰,已建成覆盖“成都—敦煌—吐鲁番”的5G-ATG试验航线;面向天地一体,探索异系统频率共享路径,创新智能动态协同组网架构、波位粒度统一资源编排、动态干扰抑制规避等技术,攻克“同频干扰严重、拓扑动态多变、资源多维异构”等难题,通过研制低轨手机直连试验星,打造开放共享的天地一体在轨试验装置,促进星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

  融合用频:为最大化释放频谱资源价值,中国移动创新推动蜂窝通信与无源物联、北斗等技术融合,在移动通信基础上拓展物联、高精度定位及导航等应用,实现“一谱多用”。在“5G+无源”融合领域,牵头蜂窝式新型无源物联发展,创新谐波抑制频分多址、多域混合干扰消除等关键技术,打破复杂环境下同频干扰与覆盖瓶颈,自主研发“中移百灵”等无源物联设备,广泛应用于石化、电网、新能源等行业的物流、仓储和盘存场景;在“5G+北斗”融合领域,利用5G基站规模化部署优势播发北斗差分信息,实现动态厘米级、静态毫米级高精度定位,为车联网、矿山、港口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

  展望未来,程建军建议从三方面前瞻布局6G频谱:一是创新频谱利用技术,攻关空口AI等6G关键技术;二是统筹用频规划,制定三维空间用频策略,构建天地一体等能力;三是立足全球开展频谱工作,推进双(多)边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

  加快无线电技术赋智 共建新生态

  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期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以《无线电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明确表示,无线电技术绝非农业发展的“配角”,而是驱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核心“新农具”。当5G的“高速信息动脉”与北斗的“精准时空坐标”深度融合,中国农业正加速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稳步迈向“数据种地”的智慧新阶段。

  赵春江指出,对比国际智慧农业发展路径,中国在无线电技术应用上具备显著独特性,走出了一条“场景定义技术”的平民化路径,这与国外侧重“高端设备堆砌”的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更贴合我国2.3亿小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

  展望未来5年,赵春江认为,无线电技术将从三个关键领域改写中国农业发展图景。

  通感一体领域:目前在广东省甘蔗主产区,已试点将雷达功能集成到5G基站,使基站同时承担数据传输与作物产量监测功能,无须额外部署专用监测设备,直接将甘蔗收割效率提升25%。

  低碳频谱领域:青海光伏农场探索“光伏+微基站”融合模式,利用光伏电力为无线电监测设备供电,实现监测设备零碳运行,预计到2030年该模式可覆盖百万个农业监测点,高度契合“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需求。

  认知决策领域:黑龙江省黑土地监测网引入AI动态频段优化技术,系统可实时识别并规避电磁干扰,将数据传输成功率从89%提升至98%,为将智能农机自动驾驶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提供坚实支撑。

  赵春江表示,到2030年,每一台农机都应成为“频谱的智慧使用者”。随着农业大模型技术的成熟,无线电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孪生”,频谱资源正编织覆盖农业全链条的“数字经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时段、全要素监测与优化。

  中国信科陈山枝:

  星地融合进阶 迈向6G全域智联新阶段

  在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表示,星地融合正从5G NTN(Non- 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阶段的“补短板、填盲区”,逐步迈向6G全域智联阶段的“建生态、促融合”。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网络覆盖范围从“从无到有”向“优质可用”跃迁,更标志着产业链、生态链与应用场景的系统性重构与协同升级。

  陈山枝指出,当前全球手机直连卫星发展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技术适配难题,需进一步提升手机和卫星的收发能力以提高传输速率和容量,同时突破多轨卫星与5G网络的动态组网技术;二是频率资源稀缺,相关国际规则仍在制定中,需平衡“MSS(卫星移动业务)频段”与“地面运营商频段共用”的关系;三是生态与商业模式不成熟,面向C端(消费端)的常态化服务尚未落地,难以释放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与低成本红利。

  针对这些挑战,陈山枝提出未来发展可从“技术、生态、政策”三个方向发力,推动星地融合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跨越:技术层面,加速基础设施组网与核心器件攻关,突破星载相控阵天线、星上处理芯片等关键技术,形成全产业链能力;生态层面,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推动NTN标准成熟完善,同时鼓励卫星互联网企业与地面运营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客户资源,避免封闭生态和低水平重复竞争;政策层面,支持在ITU(国际电信联盟)做好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协调,鼓励卫星与地面运营企业合作共享频谱资源。

  陈山枝表示,当前6G已从“愿景构想”进入“标准预研+技术验证”的关键阶段。面向Release 20,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正持续推进NTN标准化,并明确6G核心愿景:实现全球100%覆盖,支撑万物智联。国内方面,中国信科等企业在3GPP、ITU等国际标准组织牵头多项NTN标准制定,正积极推动6G星地融合、超维度天线、以用户为中心网络、通感算智融合等关键技术纳入国际标准。

  展望未来,陈山枝认为6G将实现三大范式突破,要构建“全域覆盖、场景智联、通感算智一体”的新体系。

  覆盖突破:从陆地蜂窝到“空天地海”全域立体覆盖,6G在设计之初即考虑高中低轨卫星与地面通信的“空口统一、架构统一、终端统一、认证统一”,支持用户在星地网络间无感知切换,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低空”的泛在接入。

  能力突破:从“单一通信”到“通感算智深度融合”,通过AI赋能网络优化,大幅提升星地协同的频谱利用率、移动性管理效率,同时让网络具备环境感知、目标定位等能力,支撑数字孪生等新兴场景。

  架构突破:网络架构从固定蜂窝小区走向动态小区,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弹性重构,可根据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等场景需求,动态调整网络功能分布,满足多样化场景的“定制化连接”需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启晖:

  筑牢频谱安全防线 护航低空经济新发展

  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启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低空电磁频谱安全既是低空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低空经济从“快速发展”迈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前提。只有筑牢这一“隐形防线”,才能为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吴启晖指出,面对当前低空电磁频谱安全的现实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频谱研究院已构建起以“通、导、监、图”为核心的低空电磁频谱安全体系,同时持续推动多模态通信网络、多模态导航干扰查找、多模态“黑飞”监测及多模态语义频谱态势地图的技术创新。其中,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类:通信与干扰定位技术,涵盖多模态多网通信、空中同频超分辨测向定位、多机协同干扰定位;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包括雷达组网微弱目标检测、分布式多光谱智能识别;跨模态融合技术,涉及雷达—多光谱跨模态融合、无线—多光谱跨模态融合识别。

  吴启晖强调,低空电磁频谱安全科技创新是低空安全的重要底座,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赛道。当前亟须持续突破该领域“根技术”,抢占低空电磁频谱安全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他进一步表示,低空电磁频谱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来需从技术、标准、应用三大维度协同推进。

  技术层面:深化低空电磁频谱大模型研发,重点突破连续信号处理、跨域语义对齐等技术瓶颈,为提升低空电磁频谱安全智能决策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标准层面:加快制定低空频率使用、设备频谱划分、安全等级评定等领域的规范,例如研究将更多低频段应用于无人机上行链路,推动IMT(国际移动通信)通感一体无线电管理体系建设。

  应用层面:大力推进示范工程落地,以南京为例,当地正加快建设长江低空智联网,将“感传算控”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海事巡检;同时在长江物流场景中实现无人机补给,将单次补给成本从千元级降至十元级,每月可减少千吨级碳排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