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澹安的稿费


吴南瑶

一张泛黄的稿费单,背后是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尊重。

近日,见到一张1964年5月9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开给南社文人陆澹安的一张“稿酬备查单”,详细记录了《小说词语汇释》一书的稿酬计算过程。这张已经泛黄的纸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计算项目:释文、前言、凡例每千字8元,共计252千字,2016元;引文、引用书目、小说成语汇集每千字8元,共计527千字,4216元。

目录一次付给200元;稿酬印3700册作4000册计,每千册8%,共32%,按基本稿酬2016元×32%得645.12元……最终汇总额为7077.12元。

陆澹安(1894—1980)所著《小说词语汇释》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词语的权威工具书,1964年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系统地收集、解释了古代小说中的特殊词语、方言俚语,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重要参考。陆澹安本人是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跨界文人、学者、作家、媒体人、编剧、评弹剧作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还曾任教于多所高校。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戏曲词语汇释》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这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皇皇巨著。2009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部著作,作为“陆澹安文存”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戏曲词语汇释》与《小说词语汇释》一样,系统地收集和解释了戏曲中的特殊词语和成语,以其完备的体制和丰厚的容量,并称为小说戏曲研究的“双璧”,至今仍是学者必备的工具书。这两部著作都是陆澹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将治学兴趣转向金石考证和经史子集研究的重要成果。

有资料显示,二十世纪60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三四十元,大学教授月薪也不过二三百元。1964年的七千余元,这笔“巨款”背后,却有着外人看不见的十年艰辛。二十多年来,陆康一直在整理祖父陆澹安留下的手稿、信笺。他清晰地记得老公公晚年每日在溧阳路老宅三楼伏案劳作的情形。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祖父也很少用新式的钢笔或圆珠笔,一个砚台、一管毛笔就是老公公的生产工具。《小说词语汇释》出版后,陆澹安曾亲口和他说,这本书从提纲、草稿、修正到誊写,前前后后写了四遍,“别说叫你写这样一本书,就是叫你从头到尾看一遍,你都吃不消”。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四易其稿,每一次修改都意味着重新抄写数十万字的浩大工程,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超凡的毅力与耐心。话锋一转,陆澹安又说:“你以后如果要出书,还是出工具书好。因为研究理论的书,往往只是一孔之见,总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后来,醉心篆刻与书法的陆康林林总总出了二十多本书,其中《闲章粹语总编》《新编闲章粹语》则是篆刻爱好者手边常用的工具书。

能够完成《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这样宏大的工具书,离不开陆澹安家中丰富的藏书。他的书房里珍藏着大量古籍善本,特别是明清小说和戏曲文献的收藏在当时堪称一流。他善于鉴别版本,对各类小说的不同版本了如指掌。这些珍贵的藏书为他进行词语汇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使得他能够广泛征引、比较不同版本,确保释义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加上丰富的藏书资源,才造就了这部至今仍被学界广泛引用的权威工具书。从这个角度来看,陆澹安这笔稿费虽然金额大,却也是对应了巨大的工作量,而这笔有零有整的稿费,这种一丝不苟的稿酬计算方式,不仅是出版机构对作者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华书局严谨的工作作风。

众所周知,鲁迅早年的稿费极高,足够在北京购买四合院。而陆澹安这张1964年的稿费单则表明,1949年后中国的出版业仍然保有十分完善的稿费制度,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模式,既保障了作者的基本权益,又将作品的市场反响与报酬相挂钩,颇具科学性。这种对知识价值的尊重和保障,使得学者能够安心从事学术研究,不为生计所困,从而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这张7077.12元的稿费单,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