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师者领航·慈善共治”社会实践团:奔赴田野 触摸基层


实践团队员参访酒泉新能源企业。受访者供图

“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社区慈善’,现实中到底什么样?”这个夏天,带着探索中国基层治理智慧的好奇和渴求,一支由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工智能学、哲学、金融学等多学科背景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师者领航·慈善共治”实践团,跨越千里分赴四川成都大邑县和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两地开展田野调查,用脚步丈量基层土地,用专业视角挖掘社会治理密码,在实践中实现青春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

从“课堂”到“田野”:多维度调研打开基层治理新视野

“嬢嬢,您平时参加社区活动不?哪个活动您最喜欢?”暑期的成都气温超过35摄氏度,实践队队员顶着烈日,穿梭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桐林社区的田间地头和农户院落。

“我们分成了5个专项小组,围绕社区慈善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居民满意度等维度,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不仅要填问卷,更要和村民拉家常,才能听到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实践队成都站队长、北师大社会学院博士生滕嘉暄有着丰富的基层调研经验,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到桐林社区。

“2023年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的社区慈善还在萌芽阶段,只有零散的活动,这次来,明显感觉到社区建设更系统化了,社工组织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了。”滕嘉暄说。

7天时间,走访居民100余户,发放问卷150份,获取有效信息5000余条……为多维度了解农村社区治理真实情况,掌握准确一手信息,实践团还对当地有关部门机构、社区两委、社工组织,以及社区志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力图勾勒社区慈善发展全貌。

大邑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卢庆为实践团队员详细介绍了当地公益慈善发展情况。桐林社区党委书记高江充满期待,“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乡村的慈善模式,希望北师大的师生能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在大邑县副县长向征召集的座谈会上,队员们打开了调研的新视角。“社区慈善不是孤立的,要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向征说。

对许多队员来说,这是第一次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每晚的复盘会成了队员们成长最快的时候,调研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从最初只能对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现状进行感性描述,到能够系统性地对社区未来完善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实践团队员们逐步摸索搭建起了当地社区慈善发展的“问题框架”与“解决方案”。

这种“白天调研、晚上复盘”的节奏,让实践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成为真正扎根基层的“深度求索”。

在甘肃酒泉官北沟社区,实践团更是把“田野调查”做到了极致。他们详细分成了居民观察组、社会组织观察组等4个小组,7天时间走遍了社区内的22个小区。

实践团队员、北师大社会学院博士生薛雨印象最深的是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的过程。“有的居民开始有顾虑,不愿意有太多交流。我们一遍遍解释调研目的和问卷内容,陪阿姨聊起社区生活,阿姨不仅填了问卷,还主动喊来老伴,邀请她熟识的居民参与问卷填答。”薛雨说,这些善意的连接,让她备受鼓舞。“基层调研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用真诚换真心。”

“课堂与田野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知道到体悟的转变。”在实践团酒泉站队长、北师大社会学院博士生谷玉莹看来,课堂上学到的社区治理、社会动员、社会联结等理论模型和概念,真正走进田野中,都变成了一个个非常生动的人和事。“参与社会实践会不断提醒我们,想要真正理解和走进田野,离不开同理心、倾听与沟通、多方合作等,这样的能力仅在书本上是较难学会的,要在真实处境中去实操。”

在成都,实践团队员在做入户调研。受访者供图在成都,实践团队员在做入户调研。受访者供图

从“调研”到“共建”:“青春同邻”书写校地互助新故事

调研中,语言障碍一度成为队员们遇到的最大“拦路虎”。

“村民很多都讲四川话,有时候只能听一半猜一半,生怕漏了关键信息。”队员们的困扰,被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他们很快通过微信群招募了8名青少年加入调研。

“小小翻译官”的角色应运而生。小学毕业的孔恒雨和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陈依婷都在其中。

“哥哥,你们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在入户调研时,陈依婷的提问,让队员们萌生了一个新想法——能不能在调研之余,为社区青少年做些什么?这个想法,最终促成了“师者领航 青春同邻”社区青少年成长互助计划的落地,成为此次实践中最温暖的“意外收获”。

小志愿者孔恒雨说:“跟着哥哥姐姐们调研,看到他们笔记本上记满的村民需求,我明白了何为‘责任。’”即将进入大学的陈依婷,更是在这次实践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看着顶着烈日调研时,再累也没抱怨过的哥哥姐姐,她干劲儿更足了,不仅当了“翻译官”,还主动收集村民对社区活动的建议,“我第一次当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也坚定了继续投身其中的决心‌。”

在调研结束后,队员们为社区青少年组织了学习经验交流会,分享大学日常、高考备考技巧,用自身经历为社区青少年“点亮”成长之路。

在甘肃酒泉官北沟社区,实践团队员同样将“师者领航 青春同邻”社区青少年成长互助计划带到了这里。以榜样力量激发社区孩子求学热情、成才志向,实践团队员召集的“师大分享会”吸引了社区初、高中及大学新生、学校老师、学生家长50余人参与。

“‘青春同邻’计划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校地合作的开始。”向征对这个计划高度认可,他认为这是“社会实践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大学生领航、青少年参与、社区受益”的模式持续下去,让慈善的种子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从“倾听”到“行动”:百余户走访勾勒社区慈善真实图景

“带着问题去调研”,这是出发前实践团带队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谢琼给队员们提出的要求。“深入基层实践,是检验课堂知识的机会,更是青年学子真诚参与社会治理、担当社会责任的起点。”

触摸基层肌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团队员们不但圆满完成了调研,发现了很多真问题,还为当地社区当起了“智囊团”,留下了很多好主意。

滕嘉暄在对桐林社区的调研中发现,作为老年人口较多的农村社区,这里存在着志愿者年龄偏大、志愿服务动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队员们提出“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的互助思路,并在总结会上向社区建议,“充分激活老年群体的内生动力,或许能破解志愿者短缺的困境。”

“我们观察到,酒泉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文化和慈善土壤,官北沟社区在慈善文化培育方面也能大有可为。”酒泉站实践团队员在深度调研官北沟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之余,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进行精神研学,这拓宽了他们对社区慈善思考的维度。

谈及官北沟社区的未来发展,谷玉莹分享了她的想法:“酒泉这里有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着淳朴民风与自发互助传统,我们还能深入挖掘这些本土特质,并将其与社区慈善相融合。”

实践团的付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高度认可。向征在总结会上说:“北师大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为社区慈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酒泉市民政局局长牧仁也表示,“这种‘高校智慧+基层实践’的模式,让社区慈善更有活力、更接地气。期待未来能与北师大开展长期合作,共同打造基层慈善工作的‘酒泉样板’。”

近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谢琼全程参与,给队员们引方向、解困惑。“社区慈善是连接政府、社会与居民的桥梁,其关键在于‘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我们深入基层,理解真实社会需求,培养同学们的公益情怀与社会责任,结合近两年社区慈善实验成效,鼓励学生运用专业所长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也希望他们能发挥所学,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谢琼说。

这个暑假,对这群北师大的青年学子来说,基层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成长“沃土”;社区慈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躬身践行的“行动”。这场跨越千里、深入田野的学思践悟,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智慧,更让青年学子在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中,书写了一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答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