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珠海斗门区以“非遗+节庆”为主线,营造“国风斗门”氛围。田园的静谧、乡村的美丽、地道的美食,再加上非遗文化元素,展现斗门区与众不同的吃喝玩乐感受,“双节”假期就来斗门放松身心、享受不一样的悠闲时光。(9月30日 《珠海特区报》)
为了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技艺正走出博物馆,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如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播场域,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古老非遗“活”在当下,以探索为导向,带领观众以沉浸式互动方式体验非遗之美,全景展现中国深厚绵长的非遗文化之脉。
非遗是文艺创新取之不尽的宝藏,“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主题之一。活化非遗文化资源并非易事,需要把故事内涵与演绎空间相融合,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理念,创新使用集访谈、体验、秀演、文创设计等环节于一体的多元传播方式。同时,还需要把不同的文化元素糅合创新、整合推出,使这些非遗文化产品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操,满足人们的欣赏观摩的需求。
据介绍,今年“双节”期间,珠海斗门旧街、虎山金巢琵琶鸭店、大赤坎非遗综合体等将推出非遗互动体验。其中,莲洲非遗剪影、鸭扎包制作、琵琶鸭技艺、明火叉烧烧制等“看得见、吃得着、带得走”的非遗体验,让游客“一路逛、一路吃、一路学”。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不断推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对于非遗来说,也许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本身也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走上舞台,走向世界,通过“舞台上的非遗”讲好中国故事,让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精进,焕发出新的生机。□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