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人民的大桥:架在峡谷上,立在心坎里


  2025年9月28日,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花江峡谷的云雾,照亮那座横跨“地球裂缝”的钢铁巨龙,一场牵动人心的通车仪式在这里举行。贵州广播电视台 联合全国百余家媒体的镜头,共同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花江峡谷大桥,这座以主跨1420米、桥面距水面625米创下“世界第一高桥”纪录的超级工程,正式通车。

  一座大桥的通车,为何能吸引全国目光?因为这座桥,不仅连接峡谷两岸,更连接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因为,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桥”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建筑。它是连通、是希望、是改变。

  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贵州;全球十大最高桥,贵州独占一半。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让贵州这个“世界桥梁博物馆”再添璀璨瑰宝——

  因为,这座桥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部用汗水与信念写就的史诗。

  在距水面近800米高的猫道上,峡谷风凛冽如刀,最大风力可达14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者们将总重2.1万吨的93个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并将最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质检科科长邓果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现在30多岁,就算活到130多岁,也得对这座桥负责。”这是建设者们对这座大桥的生命契约,也是他们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塔吊师傅任万富站在距江面超过800米的操作室里,自豪地说:“在世界桥梁的建设里,我是站得最高的塔吊师傅。”这种自豪,源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更源于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当然,这座桥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世界第一”,更是贵州群山之中普通人的荣光。

  随着大桥通车,天堑变通途的愿景成为现实:关岭与贞丰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六枝特区至安龙县行车时间由3小时缩短为1.5小时。

  “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数字,更不是‘世界第一’这个耀眼的名号。”贵州交投集团总工程师韩洪举道出了建桥的初心,“我们建高桥,是为了打破这道墙,为了让山里人的脚步能走得更远,让山里的日子能过得更敞亮。”大桥缩短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经济发展的距离。

  更可贵的是,这座桥从诞生之初就流淌着人民的智慧。

  大桥通车前夕,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企业代表、村民代表围坐花江峡谷边,将“怎么把桥和旅真正融在一起”的问题摊开在桌面上。

  这场“景区协商”踏出的每一步,都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观光电梯设计采纳摄影爱好者建议,云渡服务区规划嵌入村民创业需求,连塔顶“观星水吧”的创意也源自年轻游客的愿景。

  未来,大桥与黄果树、万峰林等景区串珠成链,推动“交通线”向“风景线”“产业线”升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人民的获得感来体认。

  9月30日,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发布公告,旅游区自开放以来备受青睐,游客数量激增,旅游区承载压力陡增,国庆期间将实行预约入园机制。这一举措,恰恰印证了大桥作为“超级工程”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由衷喜爱与热切向往。

  焊接工人黄兴初参与大桥建设后,投资80多万元购置了快艇和客船。他信心满满地说:“等大桥通车之后,游客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观桥位置极佳的“桥缘居”民宿已成网红打卡点,17间客房在通车前夕被预订一空。民宿老板林国权站在自家院坝摆弄无人机,镜头对准屋顶上方的大桥,笑着说:“我家民宿就开在大桥底下,抬头就能看见世界第一高桥,原来最美的风景,一直都在我家里。”

  宏大叙事背后,最打动人的始终是普通人的故事。这些鲜活的故事,通过媒体人的镜头传播出去,让“人民大桥为人民”的主题更加丰满、更具温度。

  据统计,贵州桥梁建设直接带动就业超50万人,间接拉动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直接带动工程沿线300万人脱贫。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点亮的梦想。

  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在喀斯特地貌上创造的发展奇迹被学者称为“贵州现象”。花江峡谷大桥,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当第一辆车驶过花江峡谷大桥,这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通车的时刻,更是一个凝聚人心、彰显自信的时刻。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有勇气、有能力攻克任何艰难险阻,实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这种精气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底气。

  如今,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脚下是碧水如练的峡谷,眼前是绵延的群山。不远处,百年花江铁索桥与崭新的花江峡谷大桥遥相呼应,一端系着过往,一端连着未来。

  “金桥穿云过,幸福踏歌来。”从“地球裂缝”到“世界第一高桥”,625米的垂直距离,丈量的不仅是中国桥梁的技术新高度,更是党带领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精神海拔。

  这座“人民的大桥”,不仅架在峡谷之上,更架在人民心中。当花江村的炊烟与大桥的霓虹在峡谷间交相辉映,我们更加明白:超级工程的意义,不在于高度与长度,而在于温度与深度——在于它如何贴近民心、如何赋能发展、如何照亮未来。

  站在桥上看贵州,山河壮丽,未来可期。

撰稿:何天洋

一审:周 黔

二审:何天洋

三审:熊 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