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


  编者按

  白山巍巍,见证忠魂铁骨;黑水滔滔,诉说碧血丹心。

  今天是中国烈士纪念日,我们翻开这浸染血火的历史篇章,向英烈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他们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在抵御外侮时化身为剑。十四载苦斗,万千次交锋,杨靖宇将军的胃中只有棉絮枯草、赵一曼留给幼子的遗书字字泣血、赵尚志“死也要死在东北”的誓言气贯长虹……每一个名字,都是可昭日月的永恒丰碑;每一段事迹,都是民族精神的炽热火焰。

  今日山河已无恙,浩气长存天地间。谨以此版缅怀征战于黑土地上的英烈,愿后世永志:这片万里锦绣,均由忠魂护佑;吾辈今日安宁,皆因先烈献身。

  罗登贤

  罗登贤,原名罗举,1905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贫苦人家。11岁进入船厂当学徒。1925年3月,罗登贤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惨案发生后,为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罗登贤参与组织了省港大罢工。

  1928年初,罗登贤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不久,被调到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6月,在中共六大上,23岁的罗登贤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1年1月,罗登贤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会后,被任命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哈尔滨巡视工作的罗登贤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当时的形势和事变性质,布置急需开展的工作。同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沈阳遭敌人破坏,罗登贤主动承担省委领导工作,代理省委书记并迅速疏散干部,恢复奉天、北满党组织的关系。之后,中央正式任命罗登贤为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肩负起领导全东北抗日斗争的重任。

  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到哈尔滨,为了加强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罗登贤指示满洲省委成员积极整顿各地党的组织,加强对抗日工作的领导。

  在罗登贤主持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罗登贤是把满洲省委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组建起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发表的《八一宣言》中写上了他的名字,把他在抗日救国中的功绩载入史册。

  1932年12月,罗登贤被调到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记,从事工运工作。1933年3月,罗登贤在上海被捕,虽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8月29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8岁。

  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同年8月30日,因叛徒告密,被抚顺日本警察署特务逮捕,关押两年多,身体遭受很大摧残,患了关节炎。出狱后,他不肯休养,很快就来到哈尔滨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接替冯仲云,担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兼中共道外区委书记。

  1932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取消道里、道外区委,正式成立中共哈尔滨市委,杨靖宇担任市委书记,兼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1932年11月,杨靖宇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

  193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担任师长兼政委。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1938年初,杨靖宇带领军直属队从桓仁北上到辑安县老岭山区开展游击战,取得了辉煌战绩。

  1939年秋冬,杨靖宇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发现他的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还没消化的草根和棉絮。

  李兆麟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的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奔赴北平(今北京)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1年底被党组织派回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8月,李兆麟化名张玉华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工作。

  1934年初,李兆麟被派往珠河游击队任副队长,与赵尚志一同率军作战。6月29日,珠河游击队扩编为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为司令员,李兆麟代理政委。1935年1月28日,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李兆麟被调到团里担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1月,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李兆麟担任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

  1937年6月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县召开第八次常委会议,决定由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进行西征。李兆麟积极贯彻省委关于组织部队突围、进行西征的决定。

  1939年4月12日,省委第二次执委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委为北满省委,李兆麟被选为常委兼组织部长。会上还决定以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及总指挥部,李兆麟任总指挥。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李兆麟率抗联战士配合苏军击溃关东军,光复东北。8月23日,他遵照党组织决定,率百余名抗联干部随苏军返回哈尔滨,被苏军司令部任命为滨江省副省长。

  1945年11月,李兆麟按党的指示辞去副省长职务,专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36岁。

  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王伦乡喇嘛沟村。1919年春节后,赵尚志随家人到哈尔滨,当过杂役、学徒、信差。1925年2月,考入许公纪念实业学校补习班,后升入中学一班。在学习期间,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彭守朴、陈晦生等人,不久经彭守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学校将他开除。赵尚志带着吴丽实的介绍信到广州,被黄埔军校录取为第四期入伍生,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理论教育。1926年,赵尚志从广州返回哈尔滨负责妇运工作。

  1932年春,赵尚志与东北商船学校学生范廷桂,在哈尔滨东郊成高子颠覆一列日军列车,日军死伤100余人。5月,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负责组织领导反日武装斗争工作。月末,党组织派他到张甲洲组织的巴彦游击队任参谋长。

  1933年春,赵尚志到宾县孙朝阳领导的义勇军,担任参谋长。1934年3月,赵尚志被推举为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

  1935年1月28日,哈东支队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6年1月下旬,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选举赵尚志为总司令。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领导人未变。不久,抗联第三军又编成第九师、第十师。

  1937年3月初,赵尚志率部在通北山里,组织了著名的冰趟子伏击战,击毙日伪军300余人。七七事变爆发后,赵尚志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松花江两岸和小兴安岭山麓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2月12日凌晨,在袭击梧桐河金矿局伪警察分驻所时,遭到混入队内的日伪特务刘德山暗枪伤害,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学名淑宁,笔名李一超,在东北从事抗日斗争时化名赵一曼。1905年10月,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赵一曼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党中央派她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提前回国。1932年,赵一曼奉中共中央之命奔赴东北,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妇女委员、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兼哈尔滨总工会党团代理书记。1933年4月,在哈尔滨电车工人罢工运动中,赵一曼指导电车厂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罢工委员会,组织200多名工人集会、罢工,并提出复工条件。哈尔滨电车工人经过顽强斗争,取得胜利。

  1934年,赵一曼要求到东北抗日斗争的前线——哈东抗日战场的珠河(今尚志市),搞武装抗日斗争。在珠河,赵一曼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常委、县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1935年春,赵一曼兼任铁北区区委书记,组织农民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同年秋,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赵一曼把自己融入东北山区淳朴的农村群众之中,很快就在大猪圈、小猪圈(今尚志市亮珠乡)建立了反日农民会、妇女会、儿童团。1935年11月,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1936年,赵一曼在囚禁养伤期间,通过交谈感动、说服伪满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赵一曼脱逃,并跟随赵一曼一起到游击区去参加抗日斗争。6月30日,当他们逃出虎口,在距离抗日根据地仅20里的时候,被敌人追上再次被俘。在被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向看守要来纸和笔,临刑前写下给心爱的儿子的告别遗书。“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高唱《红旗歌》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白族。1902年2月7日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15岁加入护国军,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1923年春被选送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7期工兵科学习。

  1926年7月,周保中参加北伐战争,担任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等职。1927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进行秘密工作,后被调到中央军委。1931年9月12日,被党中央派赴东北工作。

  1932年2月,周保中来到哈尔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5月9日,他打入吉林自卫军,在总指挥部做宣传工作。8月,被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聘为救国军总部总参议,并被委任为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组织救国军发动了攻打东京城、安图、敦化等一系列战斗。

  1935年初,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的决定,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兼军党委书记。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仍任军长兼军党委书记。1937年9月,为配合全国抗战,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由周保中任总指挥。1939年4月10日,周保中率领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隐蔽前进,突破敌人包围圈。

  1945年8月22日,周保中带领抗联干部、战士100多人从苏联伯力出发赶往长春,任苏军驻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同时担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

  自1949年8月以后,周保中先后担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书记、统战部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职。1964年2月,周保中在北京病逝。

  夏云杰

  夏云杰,1903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金庄贫农家里。1932年11月,经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8月,夏云杰任中共汤原县委军事委员。10月5日,县委书记裴治云等12名朝鲜族共产党员被捕,被活埋在深坑里,党的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这时,夏云杰勇敢地站出来,领导县委工作,积极恢复党的组织,继续创建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11月,夏云杰组建汤原游击队。游击队在黑金河进行了军政学习,政治、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1934年1月,夏云杰指示戴鸿宾率领游击队员,袭击凤翔镇伪自卫团。在反“讨伐”作战中,游击队与格节河金矿冯治纲的护矿队建立了同盟关系。4月,两支队伍联合进攻太平川,开辟了新的游击区。5月,夏云杰指挥游击队缴了西大岗地主武装。6月,汤原游击队联合冯治纲的“文武队”,先后攻打了太平川、长发屯和二道岗的地主大院。

  1934年10月,夏云杰就任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同年末,队伍扩大到400余人,成为声震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这时,夏云杰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离队在后方医院治疗。1935年6月,夏云杰伤愈归队,他与戴鸿宾率领汤原游击总队,在汤原县的广大农村与日伪军展开了游击战。

  1936年1月中旬,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下辖4个团,部队发展到千余人。9月,夏云杰在帽儿山参加了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第三、第六军党委联席会议,夏云杰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委员。11月,夏云杰根据第六军党委会关于远征佛山(今嘉荫县)的决定,在第六军后方积极筹备给养和装备。21日,遭日伪军伏击,夏云杰身负重伤,26日下午牺牲。

  李延禄

  李延禄,1895年4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1909年,李延禄到延吉道边防督办吴禄祯办的一所常备军随营学校学习。1911年,李延禄被分配到督办公署当差。1914年,李延禄考入吉林实习工厂当学徒。一年后,他因为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群众活动,被厂方除名。1919年,李延禄参军,先后任延吉巡防营司务长、骑兵连连长。1921年,李延禄有意泄露部队要镇压东满朝鲜族人民的反日活动的计划,保护了一批朝鲜族革命者,被判刑四年。后经同僚们营救,得以提前释放。

  1928年10月,东满各族人民进行了反对日本侵略者修筑吉会铁路的斗争。1930年5月,延边农民举行“五卅暴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和组织了爱国反日斗争,李延禄和一部分爱国官兵支持并参加了反日群众斗争。在李延禄等人推动下,1932年2月8日,王德林在小城子召开了抗日宣誓大会,正式成立国民救国军,自任总指挥,李延禄被任命为总部参谋长。

  1933年1月下旬,抗日游击总队扩大改编成立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李延禄被任命为军长。1933年7月,李延禄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不久李延禄被选为支部书记。1934年9月,在中共密山县委扩大会议上,决定将县委创建的游击队与李延禄所率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合并,联合其他反日部队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任命李延禄为军长。

  1945年11月17日,李延禄由延安到达佳木斯。李延禄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省政府主席。1948年8月,李延禄被选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他先后担任过松江省政府副主席、中共松江省委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6月18日,李延禄在北京逝世。

  汪雅臣

  汪雅臣,别名王景龙,1911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5岁去苇河当伐木工人,后来又回到五常县。1929年春,驻吉林东北军二十六旅三十四团到夹信子清剿“东双胜”(即保胜),汪雅臣被俘。他当时只有18岁,被留下当了兵。

  九一八事变后,三十四团投降日军。汪雅臣联合爱国青年,趁雨夜携枪逃出,来到五常县小牤牛河树起反日大旗。

  1934年春,汪雅臣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其为首领。

  1935年4月末,汪雅臣将队伍改编成两个团。不久,汪雅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春季,吉林北大营第二教导队百余人和四河川任化廷80多人哗变,参加了汪雅臣的队伍。

  1936年初,在高丽营子,汪雅臣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三师会合。在四合台,中共珠河县委把汪雅臣的队伍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任军长。3月,侯启刚任政治部主任。当时队伍已发展到5个团800多人。9月,联军帽儿山会议决定,把第八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当年冬季,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正式成立,总人数已达千人。

  日军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加紧组织封锁与“讨伐”,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为了坚持抗日斗争,奉上级命令采取新策略,队伍保存实力,化整为零,东北抗联第十军遣散了大部分人员。军部只剩49人,坚持在九十五顶子山一带活动。此时环境更恶劣了,汪雅臣身经百战,负伤十几次。

  1941年1月29日凌晨,敌军由寒葱河子出发,分三路偷袭第十军九十五顶子山宿营地后背石头亮子。汪雅臣当时身边只剩32人,但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让副军长张忠喜带领20多人去占领东南山头,从那里突围出去,自己带领其余战士在西面山头阻击敌人。战斗中,汪雅臣中弹牺牲,年仅30岁。

  祁致中

  祁致中,原名祁宝堂,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曹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春天闯关东来到东北,在桦川县驼腰子金矿当工人。

  1933年6月,祁宝堂在十二马架子屯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大家推举祁宝堂为首领。祁宝堂别号“明山”,群众称他们为“明山队”。

  1935年2月间,祁宝堂带队进入方正县境,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相遇。祁宝堂丢掉山林队的“明山”绰号,改用“致力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致中”二字为名,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祁致中”。不久,他加入了以赵尚志为总指挥的“东北反日联合军”。

  1935年,祁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20日,在依兰县第三区,祁致中队伍和其他几支抗日山林队一起,正式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

  1937年4月21日深夜,祁致中率部袭击了佳木斯通往富锦县的交通要塞——悦来镇,给敌人以有力打击。

  七七事变后,祁致中率队积极配合全国抗战,不断打击敌人。10月,按照上级指示和李兆麟的具体指导,在富锦县二区,祁致中将独立师正式扩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祁致中任军长,下辖一个师三个旅。第十一军编成后,祁致中继续率队在富锦地区活动。兵工厂急需做子弹用的炸药,祁致中通过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一师师长李学福与苏联方面联系,决定亲赴苏联请求援助。

  1937年12月末,祁致中一个人过乌苏里江去苏联,被苏联边防军扣押起来,直到1939年5月,才以“误会”为借口释放。祁致中随赵尚志新组建的100余人的队伍回国,赵尚志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祁致中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副官长。7月2日,祁致中被错杀,年仅26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