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9月,科技界的举动,让科幻电影创作者大开眼界。9月5日,我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将神舟十三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以8K高清的画质呈现给所有观众。真实的失重场景,让熟悉了传统视效制作的电影制片人和视效总监们“心头一紧”。9月6日,中国探月工程公布了我国小行星防御的最新规划,目标是保护地球未来100年免于遭受被小行星撞击……
科幻电影是基于科学的奇思妙想,在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在这个技术超越神话的时代,想象力变得摇摇欲坠,科幻创作愈发力不从心。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指出:“科幻片的特征在于,它所表现的技术往往超越了当代科学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而现实是,当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判断力不断提升,科幻电影的受众群体悄然增加,若创作者们仍以陈旧的科学认知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作,必然很难满足受众的审美与期待。懂科技前沿,科幻电影的想象力才会有效且丰富。
科技成就已“反超”科幻想象了吗?笔者曾在2019年提出一个观点——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创作者如果不关注科技前沿,那么他们的作品拍出来时,很可能就已变成了现实片,甚至是历史片。近年来,一些折戟的科幻电影项目已经对此有所印证,然而创作群体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他们对科技前沿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
当下的中国,不仅有“祝融”探火、“嫦娥”奔月、“天和”遨游星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还拥有全球领先航空装备、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5G网络、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最远程的量子通信……在许多前沿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主要的贡献者,更是解决目前全球一些共性科技问题的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实践已经证明,以科学与影视融合作为跨界对话的桥梁,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创作者送到人类认知的前沿。通过将科学家的智力资源引入科幻电影创作之中,以新的素材渠道实现新的创作支撑,以新的认知基础激发新的创作潜力。作为面向未来的科幻电影创作者们,需要更多地将目光深入地投向科技界,看向科学真正的前沿。
(作者:王 姝,系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传播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