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三医”联动打通医疗堵点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梁婧姝

  “想去北京看病,光挂号就要费好大劲,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预约到首都的专家,实在太方便了!”

  近日,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的门诊大厅里,人来人往却井然有序。家住玉泉区的李大爷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手机轻松地挂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号,老人很感慨。

  这一变化,得益于呼和浩特市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获得18.32亿元政策资金支持,自治区、市、县38家医院同步启动3类11项151个子项目,一场旨在改善民生的医疗改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扎实推进。

  高位推动,构建医改“四梁八柱”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将示范项目建设列入重大改革议题,专题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建立区市扁平化领导机制,“医疗、医保、医药”由一名领导分管,专班定期调度。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重点工作,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等30余项政策。

  在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医改办公室,墙上的进度表清晰地标注着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

  “我们通过高位推动、系统集成,构建起医改的‘四梁八柱’。”9月25日,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锦明向记者介绍,通过积极争取,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管理、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一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纳入国务院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实施的范围。

  资金和人才保障是改革的基础。呼和浩特市投入50多亿元,新建卫生重点项目16个;新增事业编制328名,引进高层次人才392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892名。最引人注目的是,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探索实施合同制人员备案管理,市属医院2499名医护人员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真正实现了“留住人、育成材、强骨干”。

    

  “三医”协同,破解看病就医难题

  在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医保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通过DIP付费系统进行医保结算。

  “2022年以前,偏瘫患者平均住院日约28天,平均住院费用约1.8万元;改革后,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至22天,平均住院费用降至约1.2万元。”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医疗保险部主任苏杉告诉记者。

  医改深水区,重在“三医联动”。呼和浩特市以医保支付改革为杠杆,协同推进医疗提质与医药保障。医疗方面,实现248项检验结果全市互认,节约费用370余万元;21家互联网医院年服务超70万人次;一次挂号管3天、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措施让患者省去重复奔波。

  在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急救车辆的位置和状态。

  “我们构建了现代化‘一张网’指挥急救体系,听障人士文字与视频呼救同步上线,连通5G网络的移动ICU救护车,将市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26分钟缩短至10分钟。”呼和浩特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高强介绍说,“呼救即定位、上车即入院”已成为现实。

  药品耗材集采“提质扩面”成效显著。累计集采药品30批次1074种,均价降幅50%以上,耗材67批次,均价降幅60%以上,节约资金达37.16亿元。“三医”协同发力,群众就医负担显著减轻,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体系重塑,分级诊疗格局初成

  清水河县医院普外科医生张慧携手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周崇斌,成功完成一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实现了清水河县医院血管介入手术零的突破。

  张慧高兴地说:“医共体建设让我们基层医院有了坚强后盾,患者不用往市里跑,在县城就能得到及时救治。”

  改革的关键在于医疗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呼和浩特市着力构建“三级医院领衔、医联医共体协同、基层机构托底”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城区依托3所三甲医院牵头组建医疗集团,设立85个联合门诊与病房;5个农区建成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人财物统管,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覆盖。

  最让人称道的是“双首”健康行动创新实践。北京等116家区外医疗机构、147个专家团队进驻首府,帮扶重点专科188个,挂牌8个专家工作站,建成59个名医工作室、74家远程协作网。目前,每年约有1.5万人次专家来呼或下沉出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2024年,外地来呼就医达333.53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倍,呼和浩特市正在向“国家区域医疗新高地”不断跃升。

  从看病难到看好病,从奔波求医到家门口就医,呼和浩特医改正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