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2025年9月,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内蒙古自治区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全区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了一场覆盖全域、全民参与、全媒传播的科普盛宴。从内蒙古的“科普那达慕”到市的“百嘎丽”品牌矩阵,从兴安盟的“1+11+N”系列活动到乌兰察布市的科普公园与科技馆沉浸式体验,内蒙古各地以科学为纽带,将科普融入民生、嵌入产业、渗入文化,为北疆大地注入蓬勃的创新动能。
高位推动 形成科普工作新机制
内蒙古科协高度重视科普月活动,提前部署、系统谋划,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科普工作新机制。
在组织保障方面,自治区科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普职能职责和工作力量保障的通知》,明确旗县科协人员配备标准。截至6月底,全区103个旗县中已有51个完成力量配备,基层科普队伍逐步夯实。同时,自治区科协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等向下拨付资金超1亿元,支持181个基层项目落地。其中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设置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类、科普设施建设类、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类三类项目,向基层下拨资金4320万元;分两次向基层拨付科技馆免费开放资金5915万元,用于全区基层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为科普月活动提供坚实支撑。
品牌引领 打造特色科普活动体系
自治区科协:“科普那达慕”融合民族风与科学味
8月11日至17日,自治区科协成功举办科普那达慕暨首届农牧民科学素质大赛,拉开科普月序幕。这场融合民族风情与科学魅力的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公众奉上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大赛吸引来自全区十二个盟市及两个计划单列市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设置知识竞答、科普宣讲、互动答题、“科普灯谜猜猜猜”等环节,融合科普与艺术,将科学知识巧妙编织于互动环节。赛场设在充满地域风情的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贴近生活的竞赛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比赛形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成为科普与文旅结合的典范。
鄂尔多斯市:“百嘎丽”品牌点亮科学之光
鄂尔多斯市以“百嘎丽”为核心品牌,推出涵盖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科学体验、文化传播等多元内容的系列活动。首个全国科普月启航活动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启动;“百嘎丽‘觅秋蕴’中国科学院科普专家鄂尔多斯行活动”邀请科普专家奔赴基层一线,开展科普报告讲座、健康义诊和实用技术指导。
“百嘎丽公民科学素质大会”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发展基础”为主题,创新采用“赛道独立、内容融合”机制。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产业工人到领导干部,每个人都用智慧点亮鄂尔多斯,让“百嘎丽”的科学之光闪耀“暖城”。
科技小院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在科普月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农学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民开展设施农业研究、经济作物推广的实地培训;大学生、研究生赴科技小院观摩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驻科技小院学生走进小学开展科普主题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百嘎丽”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通过展播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宣传科学家精神文化街、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影院、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感受科研魅力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科技、科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兴安盟:“1+11+N”模式激活基层科普活力
兴安盟以“一场启动仪式+11项重点活动+N项特色活动”为主线,打造场景化、交互式科普体验。全国科普日兴安盟启动仪式联合40家参展单位共同开展创新融入科普主题文艺快闪秀,互动科普市集、智慧AI、兴安科普奇妙市集活动。
“新农人,心声音”兴安科技小院研究生驻地故事展播由科技小院学生讲述扎根一线、服务三农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或个人成长经历;“全民科学擂台”公民科学素质竞赛活动通过答题形式普及人工智能、生态环保、航空航天、防震减灾、卫生健康等相关科学知识;“行走兴安·科普少年说”兴安盟第三届青少年科普微视频大赛组织全盟青少年以参与新媒体的形式推动科普知识传播;兴安科普夜市以“科普+夜市”创新形式开展科普义诊、有奖问答、智能机器人表演等互动集市。
“科普轻骑兵,兴安万里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辐射面广、机动灵活、活动内容丰富的特点。科技小院联合行动组织全盟20家科技小院、各级农技协、合作社,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面向农民开展传播科学知识,普及先进技术,倡导科学文明。
全盟各科协组织、科普阵地还推出N项特色活动,包括“未来科学家”青少年科技节、“云端科普”直播、智慧农牧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科学课、科学主题展览、科普讲座论坛、教师节健康养生进校园、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科普网络。
乌兰察布市:科技馆+公园双阵地赋能科学教育
乌兰察布市以科技馆和科普公园为核心阵地,推出18项沉浸式科普活动。9月1日,全市首座科普公园在乌兰察布公园金雕广场北区建成开放,推出了“科普长廊”与“科学幽径”。“科普长廊”汇聚旗县市区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成果、科技小院建设、《科普法》宣传纲要成员单位科普内容;“科学幽径”以“科学再发现”为主题,设置比扭力、DNA探秘、地球模型等互动设施,从微观生命密码到宏观地质变迁,从基础化学元素到奇妙物理现象,以直观有趣的方式激发探索欲。每项设施均配套专属科学课程,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实现“玩中学、学中悟”的科普体验升级。
同日,全国科普月内蒙古主场活动暨乌兰察布市第四届科普节在乌兰察布公园金雕北广场启动。
科技馆内,60多名青少年走进展览剧《自立·自强·自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通过《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马兰花开》《喜看稻菽千重浪》《仰望苍穹》四幕话剧,沉浸式感受我国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这种全国首创的展览剧形式,将展览与史实相结合,以真人演绎的方式拉近观众与展览的距离。
乌兰察布市农牧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聚焦农牧民群体,紧扣农牧业科技、、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通过知识竞答、主题演讲等环节,全方位检验选手科学素养与应用能力。
巴彦淖尔市:分众化科普精准服务民生需求
巴彦淖尔市聚焦“防沙治沙”“航天科普”“应急安全”等本土议题,开展206场活动,参与超5万人次。活动由市科协牵头,联合13家市直单位共同举办,7个旗县区科协共同推进,形成“全市有主线、旗县有特色”的活动格局。
9月2日上午,2025年全国科普月巴彦淖尔市主场活动在乌拉特前旗举办,主场活动设置科学秀表演、科普大篷车展品互动、机器狗舞蹈表演、学生科幻画现场创作、公安警械装备展览、航模表演等8大板块。“航模蓝天课堂”吸引300余名学生参与,蓝天救援队员演示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基础救援技能、科普野外求生,让200余名师生掌握基础自救技能。
“科技赋能防沙治沙,协力共筑生态屏障”人才沙龙,邀请中国林科院张景波、罗红梅等专家,围绕“光伏治沙产业化”“盐碱地生态修复”“沙棘栽培提质”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针对磴口县荒漠区灌溉难题、乌拉特后旗边境沙化治理等痛点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
科普月期间,举办“科学家精神”讲座10场;新媒体直播栏目“鸿雁科普”邀请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做客直播间,讲述背后的故事;线上科普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吸引超过5000人次公众参与答题。
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开展“五进”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农村牧区、进企事业单位)9场,为偏远牧区送去“流动科普馆”。科普月期间,巴彦淖尔市科技馆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公众7622人。
部门联动 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
科普月期间,自治区各厅局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动形成“社会化协同、全民化参与”的“大科普”工作格局。
自治区科技厅联合教育厅、广播电视局、团委、科协共同主办第十一届科普讲解大赛。大赛自启动以来,在全区范围内掀起“科普热”,吸引40余个部门和12个盟市2000余名选手参与。60支代表队、214名选手参加半决赛,24名优秀科普达人进入总决赛同台竞技。选手们以科学为媒、以表达为桥,通过多元化讲解形式与多媒体展示手段,带领公众解锁神秘的前沿科技,深入探讨社会热点,全面解读生活百科,并将科学与文化传承、艺术完美结合。
自治区气象局开展“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9月15日,巴彦淖尔专场活动走进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专题讲座。来自应急管理、水利、交通等51家单位的100余名工作人员系统学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气象专家从当地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出发,剖析常见气象灾害,通过真实案例直观呈现灾害影响,讲解应对策略和防御职责,强调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升基层干部防灾减灾能力。
自治区民委与科协联合主办“科普边疆行”活动,于9月23日至25日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举行。活动以“科普赋能兴边富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整合各方资源,将优质科普内容和服务输送到边疆地区。活动内容包括“科普进边疆”和“送法入边疆”,举办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等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生态沙产业展览馆、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华电光伏发电腾格里基地等,助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
融合创新 拓展科普传播边界
内蒙古科普月活动注重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科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新媒体赋能科普传播。自治区科协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开设“爱尚科普”专栏,全年计划制作80条原创科普短视频;开展“科普达人”比赛,面向全区103个旗县征集短视频作品,经过评选后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相关平台宣传推介;各盟市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短视频竞赛,扩大科普覆盖面。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面向全区举办,内容涵盖科学观念与方法、数学与信息、物质与能量、生命与健康、地球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科技与社会、能力与发展、科学家精神、实验与探究等十大通识领域。
艺术与科学互动升华。乌兰察布市以展览剧、话剧等形式演绎科学故事;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家精神影院、文化街等载体,让科学精神可感可触;“科普乌兰牧骑”试点活动面向赤峰市16个社区及6个乡镇行政村,累计开展科技、文化、医疗综合惠民演出61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0000人次,深化“科普+乌兰牧骑”模式。
科普动能持续释放。内蒙古全国科普月活动不仅提升了公民科学素质,更推动了科普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防沙治沙沙龙服务生态屏障建设,煤炭科普大会赋能能源转型,凸显了科普在服务“五大任务”“六个工程”中的实际价值。
通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终期评估工作,内蒙古地区29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有5个评为优秀,进一步夯实了科普阵地建设。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兴安盟成立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牧区基层一线,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家电维修、智能手机使用、防诈骗、节水环保、儿童关爱、助老为老等一系列科普志愿服务。“科学大先生思政讲堂”推动中小学、科技场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5·30”活动期间面向高校、中小学生、企业等共举办48场。
未来,内蒙古将持续深化“科普乌兰牧骑”“科普那达慕”“百嘎丽”等品牌建设,推动科普资源下沉、服务前移,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精准化”的科普工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基层科普力量配备,确保旗县科协工作力量达标;持续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扩大科普覆盖面;推动科普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科普形式,运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科普吸引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科普工作队伍。
从草原牧场到城市社区,从学校课堂到田间地头,2025年内蒙古全国科普月以科学为桥梁,连接起千万群众与创新时代。这场全民参与的科学盛宴,不仅传播了知识,更点燃了梦想,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注入了澎湃的科普动能。随着科普工作的持续深入,科学精神必将在北疆大地深深扎根,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