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既提升“无中生有”的创造力,也增强“有中生新”的运营力,方能让游客身入其境更心入其境,推动更多景区从出圈走向长红
没有驰名景观,景区为何能出圈?一张门票能玩3天,何以实现收入节节高?来到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笔者找到了答案。
今年上半年,入园人次突破1024万,同比增长约239%,六成以上为省外游客;综合营收逾6亿元,同比增长162%,武侠城实现客流、收入双增长。其中的三重转变,为文旅产业转型提供了启示。
将景区从“观光地”打造为“沉浸场”。没有名山大川的优势,也没有厚重人文的家底,武侠城另辟蹊径,将实景演艺打造为核心竞争力,打破了“靠山吃山”的发展路径。
白天,大型演出聚人气,互动表演添乐趣,还有猜谜斗舞等小游戏填缝隙,可谓走到哪都有戏。夜晚,音乐节人气爆棚,仙侠花车巡游,打铁花匠人挥起铁勺,绽放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每天1000多场情景式演出,为游客织就一张全天候、全场景的游玩体验网。如果将景区开发运营比作一篇文章,既打造孤峰奇绝,又设计流水潺潺,避免单调乏味,方能以饱和式、沉浸式的游玩体验,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让观众从“浏览者”进阶为“参与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句调侃道出了传统文旅的痛点。如何让“局外人”变“剧中人”,尤需创新玩法。
武侠城引入“银票”和“盖章剧本杀”,游客答题、对诗后能得到奖励、兑换礼品,变走马观花的打卡之旅为故事共创的深层参与;景区内上千名非玩家角色,主动与游客打招呼、玩游戏,则将单向观览升级为交互体验。工作人员介绍,有游客为集齐印章反复入园,还有人因当天未能参与互动,第二天专程再来。相比景观风貌,情感联结更能引导游客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成为游客与景区之间的“黏合剂”。
让营收从“一次性”升级为“持续性”。许多景区的衰落,在于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事实上,风景再好,如果缺乏内涵挖掘与合理开发,游客也很难成为回头客。不采用高票价、高消费模式,武侠城打造出一座“情绪富矿”,探索出一条低票价、长停留的新路。
票价亲民,能客观提高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意愿,同时发展多元业态,推动优质供给快速迭代,更能实现“引流—稳流—回流”的正循环。在武侠城,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虽然已有上千场节目,这里依然保持着每年至少30%的内容创新率,每个月都根据反馈调整剧本、更新演出。有观众感慨:前些年来过,这次再逛感觉像新景区。
时下,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主题乐园遍地开花、古城古镇层出不穷,全国A级旅游景区增至1.57万个,县域覆盖率达到93%。热潮之下,一些景区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微利和亏损的文旅项目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出行选择越来越多,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蜻蜓点水的“到此一游”。景区如果不跳出“重物轻人”的旧思维,守着历史古迹却不会讲故事,抱着绿水青山却不懂做体验,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诗与远方在何处?在山高水远,也在心之所向。北京首钢园将工业遗产与现代美学融合,“钢铁锈带”蝶变为“城市秀场”;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编排超800分钟的戏剧演出,打通书内书外的“红楼世界”。既提升“无中生有”的创造力,也增强“有中生新”的运营力,方能让游客身入其境更心入其境,推动更多景区从出圈走向长红。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