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郭毅刚
太极拳外三合是指外形姿态上的三组协调关系,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一原则强调肢体在运动过程中各部分关节的协调配合,是规范太极拳动作、保证发劲稳定的基础。
外三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观念。天为上,人为中,地为下,代表了古人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框架。对应到人体,上为天是指手,中为人是指腰,下为地是指脚。四肢也可分三节:梢节是手和脚,中节是肘与膝,根节是肩与胯。人体前面属阴,主要部位为腰裆(包括髋和丹田);后面属阳,主要指腰胯(包括髋外侧和臀肌及髋关节)。人体头是梢节,须“虚领顶劲”,以梢节引领劲路;胸腹及背腰称中节,是运劲之枢纽;腰胯、丹田及髋内侧为根节,是劲力生发之源。上肢、躯干、下肢共九节,须节节贯通。
拳谚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就是指运功要遍布全身,贯穿九节,无所滞碍,才能达到“打人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技击效果。
太极拳外三合不仅是“三才”理论在拳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武术中“整劲”的理论基础,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的整体思维特征。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被统称为外三合,各类拳派普遍重视。民间俚语:“手到脚不到,等于瞎胡闹”,语言虽朴,却形象地道出外三合的重要性,反映出该原则早已深入民间武学认知。
太极拳打手歌写道:“上下相随人难进,手脚齐到方为真,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所谓“上下相随”,既指防守时要上下相随,手脚跟随;“手脚齐到”则强调是指手脚齐到,发出整劲,方为真实功夫。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运动模式,构成了太极拳防御与进攻的技击基础,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统一于“整劲”的体现,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技术特点。
外三合的实现依赖于内三合的调控。外三合所要求的手脚齐到,实质是内三合中心、意、气、劲与身体三节内外协同的结果。外三合是内劲运使的外在表现,内劲借此发挥攻防效能。拳、肘、肩无非是内劲传导的兵器,而劲力根源在于太极整体运作。任、督、冲三脉与三阴、三阳经协同形成的整劲,可通达四梢,遍布周身,成就“无处不在”的内功技艺。所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正说明了内(阴)与外(阳)的互为作用关系。这种内外合一、阴阳互济的整体劲,既是太极追求的核心,也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之道,是武学之道,亦是健康之道。
手脚齐到,打的是破甲之功;肘膝齐到,运的是中节之变;肩胯齐到,能起泰山压顶之势——三者皆为太极之功,亦为养生之宝。练太极,于健身中体悟阴阳和谐;练太极,于明理中修养平和心性;练太极,于延年中传承文化根脉。
明三节,九节通顺百脉通;知阴阳,春夏秋冬皆养生;晓内外,五脏六腑各安其道。
太极丹田用腰裆,阴脉充盈五脏安。
太极命门摧督脉,诸阳皆发达八方。
太极拳的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
心与意合:指心神意识与脏腑固有功能相合。心、神是主观思维活动,意是脏腑本来的生理机能。思维意识须符合脏腑运行规律,例如欲升发当用肝气,欲肃降当凭肺功,不能心意妄动,违背生理之常。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成功。
意与气合:指意念要与内在气机及功能相合。意是意愿,气是功能,也称“功夫”。有意愿没有功能难以成事;功能不配意愿也难奏效。意到气到,须通过长期修炼而得,例如意念升起,须有肝气升发之能或相应功夫为基础。
气与劲合:指内在气力须与修炼所得的劲力质量相合。“气”是脏腑产生的功能能量,“劲”则是经过修练转化的具质量、速度、精准度等属性的实用劲力。有气未必有劲,须通过系统训练使气转化为可用的劲,且其大小、刚柔、虚实皆能与意、气协调合一。心、意、气、劲四者有机统一,才是达到太极拳高级境界的根本。
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此处“用意”是运用心与意,“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蛮力、无技术的僵硬之力。而应使用经正确训练后获得的、由脏腑功能提炼生成的“劲”。这劲包括劲法、劲道、明劲、暗劲,以及真假、虚实、刚柔等多种形态。它的特点是可控、有效,且利于身心。
内三合中,最重要的是“心与意合”。心是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肌肉百骸,再经气血传达到五脏六腑,促使脏腑依其功能产生内在活动与外在动作。意识与功能相合,才能调节内分泌与体液,满足身体内外活动与生理需求。有意识的动作是常态,经学习训练后形成的意识引导动作,则是“太极态”。
“意与气合”是意识与内在功能协调的体现,唯有意与气合,才能产生符合太极拳要求的功夫,此时的运动才真正称得上“拳”。
“气与劲合”强调太极拳的劲力必须与实际功夫水平相符。没有相应的功夫,再强的意念、再大的动作也只是空谈。该功夫是通过持续学练、总结和实践获得的,既包括对自身身体能力的认知(知己),也包括应对他人的技巧(知人)。
太极拳是通过学习与训练而产生的方法与功夫,是“知己”的功夫;“术”是练拳与实战中不断总结提炼出的应用技巧,是“知人”的功夫。《内经》云“知阴阳者生,不知者死”,此言虽峻,其理非虚。知人知己,即知阴知阳。
能明内外、辨阴阳、具功夫、通法术,是练成太极拳的标志。内三合至关重要,切不可熟视无睹。很多人练拳多年仍难有所成,往往是因为未明内外相合、阴阳互济之理。天道酬勤,我辈学拳者,当深究其理,精进不懈。
(作者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兼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