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档案“开口”解民忧


  ■方爽 本报记者 梁可心

  “几十年前的档案信息还能保存得这么完整,真是帮了我的大忙!”近日,市民张先生握着一份来之不易的工龄证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办理房产继承手续,他辗转多个部门寻找已故父亲的工作履历未果,最终在南岗区档案中心找到了关键证据,顺利化解了家庭潜在矛盾。这份“沉睡”多年的档案被成功“唤醒”,正是该中心推动服务从“被动等待”向“主动作为”深刻转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岗区档案中心聚焦民生需求,以创新举措深耕服务,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落到实处,显著提升了服务质效和群众满意度。

  “互联网+档案”,打通服务“高速路”

  一位市民因考研报名急需一份十几年前的学历证明,但原始纸质档案在企业的多次调转中因保管不善,折痕严重、印章模糊。档案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子档案备份系统与国家学信网信息协同核查,在报名截止前夜为其提供了权威认证,保障了其深造机会。“你们出具的材料权重高、效力大,高效服务更解了燃眉之急,对我人生意义重大。”这位市民在送上锦旗时由衷赞叹。

  过去,档案查询、证明开具等业务常因流程繁琐、耗时较长让群众犯难。针对这一痛点,南岗区档案中心大力推行“互联网+档案服务”改革。如今,居民通过“龙江人社”“哈尔滨人社”等线上平台,即可随时随地“一键查询”个人档案所在地、退休办理进度,并申领电子退休证。据统计,线上服务已占总业务量的65%以上,办理时限从过去的平均3天大幅压缩至1-2小时,服务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精准服务,让“死档案”变成“活证据”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该中心更坚守“严谨细致、真实准确”的原则,确保每份档案都经得起检验。市民郭先生曾因学籍档案遗失,只能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办理退休。今年,他意外找到原始档案后,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协调,为其完成了视同工龄认定和养老金补发。郭先生在感谢信中写道,办理过程中“快、准、稳”的工作作风,让他深切感受到如今家乡民生服务与沿海发达地区同等高效、专业。

  为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档案中心建立了严格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制度,全面完成库存档案数字化扫描,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抢救性修复。一份份模糊、破损的旧档案,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重获新生,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凭证。

  融合下沉,民生档案融入基层末梢

  南岗区档案中心的服务创新不止于线上。中心主动将档案服务与基层人才驿站、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等平台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拓展档案在征兵政审等民生热点领域的支持作用,让档案服务更有温度。

  据南岗区档案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心计划在全区192个社区设立“档案服务驿站”,配备专兼职档案员,提供咨询、初审等“一站式”服务,并在大型社区配置自助查询设备,由志愿者协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让档案服务更加贴近百姓。

  从“高冷遥远”到“触手可及”,从“单一查询”到“多元融合”,南岗区档案中心通过一系列创新突破和暖心服务,让沉睡的档案“开口说话”,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传递城市温度的坚实桥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