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的 语料和史料价值


尕日塘秦刻石高清渲染图。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网尕日塘秦刻石高清渲染图。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网

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对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并不是简单的行政认定或单纯的官方认定,而是在两次组织各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讨并到现场实地勘查检测后,审慎做出的认定,有很强的学理性,尤其在技术检测方面,更是科学缜密,所以具有一锤定音的权威性。虽然其中的一些细节,还可进一步深入讨论,但其基本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对刻石真伪的认定和时代的确认,可以说是一言成谳。这就使得之前一直争论不休的石刻即刻成了可信的文物,凸显了其重要的语料价值和史料价值。

从语料上说,一是增加了秦文字字头的数量,尤其多出了如“五大夫翳”的“翳”这样之前在秦文字中未曾出现过的字。二是增加了我们对秦文字用字用词习惯的深入了解。譬如像“翳”反映的秦人的起名习俗,用“到”取代用“至”,“昆仑”写作“昆陯”,用“可”表示“大约”的意思等。这样的用字用词习惯体现出秦文字的特征。三是增加了一个用秦文字书写的文体独到的文本。虽然这个文本的字数并不是太多——只有37个字,但是以“皇帝”起首,首尾完具,要素齐全,言简意赅,表述清楚,填补了秦文本的一个空白。

从史料上说,一是补充了秦始皇期盼长生久视,四处派人寻仙采药的史实素材,同时破除了以往认为秦始皇派人寻仙采药只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观念。从尕日塘秦刻石和里耶秦简综合来看,秦始皇派人寻仙采药是全国范围的,并不只限于东部沿海。秦汉时期流行两个神话系统,一个是围绕西部昆仑山的西王母神话,一个是围绕东部沿海的三神山神话,尕日塘秦刻石和里耶秦简正好证明了这两个神话系统的并行不悖,如此秦始皇既派人在东部沿海寻仙采药,又派人到西部昆仑山采药,就太正常不过了。二是表明秦的疆域西边虽然只到甘肃的陇西郡,但是秦的势力范围和文化影响力却是超越国界的,已经延伸到了青藏高原。三是体现了秦人的地理观念。很显然,秦人心目中的昆仑山就在扎陵湖一带的黄河源头。昆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光彩。四是古代的寻仙采药和寻找河源经常是并行的,是古代探险旅行的重要目的,跟博物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关系密切,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尕日塘秦刻石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保护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首先是保护工作,只有先保护好,才能谈到研究。我建议,在刻石上面盖房子或者使用玻璃罩保护,防止它进一步风化。当然,具体措施要由当地考古部门来定。同时,最好还要在周围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勘察和发掘。比如现在刻石的地表大概率不是秦代的地层,可以进一步发掘,看看能不能找到秦代的地层和遗迹遗物。另外,整个玛多县是唐蕃古道的一个枢纽站,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就是通过这条路到扎陵湖畔的。今后需要在这个地域进一步展开考古工作。以往我们的考古工作在这些偏远的地方开展得还不够,这是今后需要加以改善的。

在考古工作完成并妥善加以保护后,就要及时开展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工作了。建议利用举办学术会议、座谈会、发表出版相关论著,开办专栏等形式,对尕日塘秦刻石体现出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加以深入发掘。同时利用各种新的传播形式和多模态手段,对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争取使其成为青海历史文化的精品和青海文旅的金名片。

尕日塘秦刻石是近年考古发现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是中国早期信史的最佳例证,它体现了早期先民勇于探索、无远弗届的大无畏精神和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源远流长的民族交往。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气质和精神的一个标志,永远屹立在青藏高原上。

(作者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