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8日讯(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崔海涛) 聚焦传统液剂转运模式的效率提升与安全瓶颈,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物资管理中心联合多部门研发的新型大容量海上液剂转运容器,通过“技术突破—应用验证—效益释放”的全链条革新,为海上作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胜利方案”。
海洋钻井平台使用的液剂长期依赖200升铁桶分装,单井需吊装38次,不仅耗时费资,还存在高空坠落、液体泄漏、环境污染等多重风险。为解决低效模式,物资管理中心联合安全环保部、海洋钻井公司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传统容器材质与结构限制,选定3000升加厚聚乙烯圆柱形容器方案,配套金属外框、排液闸门等关键设计,实现单容器载重提升15倍。
历经样品试制、叉车叉装试验、吊车吊运试验等多轮验证改造,新型容器于9月正式投用,单井吊运次数压缩至10次,彻底扭转“小桶频运”的低效局面。单井液剂转运可节约吊车租赁费用7.37万元、吊机柴油费用0.5万元,容器折旧成本较传统铁桶每年节约30.3万元,综合单井降本8.8万元。
据了解,新型转运容器严格按照《海上石油作业系物安全规范》制作,通过外框探伤、海检二次探伤等多重检测,确保承载强度与抗腐蚀性能;上部吊点与下部叉车叉孔的一体化结构,兼容船舶吊装与陆地转运场景,提升跨环节作业效率。
根据桶内压力、液位等参数,他们还增加排液阀门保护装置,将泄漏风险降低90%以上;容器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寿命4至5年),较传统铁桶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80%,同步实现安全与环保效益跃升。
事实上,新型容器的规模化应用开启海上作业“成本减法、效益加法”新模式。技术创新推动海上物资供应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通过整合吊装、运输、仓储资源,探索构建“海上液剂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展现“胜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