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联合调研组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建议聚焦“两链”“三地” 充分发挥粤港澳协同互补优势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加快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发展,还有哪些难点、重点?

  今年,省政协党组将“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确定为第三季度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并组建联合调研组。6月至8月期间,调研组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和书面调研,组织省、市政协委员开展线上专题讨论。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和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调研组形成《关于“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专题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根据《报告》,广东省委、省政府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携手港澳推动“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实现从连续5年全球第二位到第一位的跨越、“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2年进入全球百强,大湾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大湾区进一步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问题。为此,《报告》建议,要聚焦“两链”“三地”,充分发挥粤港澳协同互补优势,突出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深挖产业科技融合的潜力和空间,实施一批兼具协同性、持续性、稳定性的举措,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全球竞争力。

大湾区集聚创新资源融通发展

  去年,大湾区内地九市研发经费投入约49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绿色石化、家电等9个产业集群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

  《报告》指出,近年来,大湾区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和融通发展。其中,布局建设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筑牢产业创新根基;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4所粤港合办大学相继在大湾区内地设立,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一批新型大学开始招生,高水平大学夯实大湾区产业人才根基;大湾区23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

  同时,《报告》指出,大湾区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三张清单”布局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在集成电路、智能、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快提升。

  根据《报告》,大湾区产业科技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起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6个地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大湾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1万家,群体数量、研发投入、PCT专利申请量、营业收入均居全国前列;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大湾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已形成从软硬件开发到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需要三地的深度协同。《报告》指出,三地积极推动规则机制“软联通”,跨境融合发展格局不断完善。一方面,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有序推进,“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等多项措施加快落地实施;同时,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率先探索跨境创新协作新路径;此外,三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2家。

建议设立粤港澳产业创新协同中心

  《报告》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仍然存在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策源作用发挥不够、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力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支撑产业科技融通发展的要素配置不优、粤港澳跨境跨区域融合不深等有待破解的问题。

  如何破解难题?《报告》建议,要强化大装置、大平台的源头创新牵引功能。加大力度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科技航母”,以大平台为引领,推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跑出“加速度”,走好科技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具体来说,提出了在“十五五”时期,强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引领作用,在光明、松山湖、南沙等科学城集中布局更多重大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与各市区及龙头企业联动,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人一策”引才策略,针对重大平台拟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实行顶格支持,带动高水平团队引进等建议。

  《报告》还建议,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多主体融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破科研主体之间的壁垒,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动能,“串珠成链”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融通创新体系。包括以战略性资源为主力,打造标杆性的“有组织科研”平台;实施龙头科技企业“领头雁”工程;打造新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体等。

  成果转化是“两链”衔接的核心环节。《报告》建议,加强转化服务平台和人才建设,加快推动政策和制度切实落地,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保障体系。如设立粤港澳产业创新协同中心,建立“技术需求池”和“解决方案库”,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产业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多要素协同打造“硬核支撑”。《报告》建议,通过强化人才引育、科技金融、数据互通等多层次政策举措,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整合,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供资源支撑。如持续推动港澳高校及国外理工类大学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

  《报告》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优势互补、各得其所的跨境融合新格局。其中,要发挥香港基础研究和链接国际优势、澳门特色科研和中葡平台优势、珠三角产业体系和应用场景优势,坚持重点突破与系统发力相结合,构建粤港澳三地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新格局。

  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张萍 魏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