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空中庭院” 一览大美北京


  在北京老城,一片片曾经寂静的灰瓦屋面正悄然蜕变,化作连接古老历史与火热现代生活的空中舞台。它们不再只是建筑的顶端,而是成为品茶、喝咖啡、吃美食、看戏剧,甚至打网球的城市新界面,承载起老城更新中的文化新场域。

  这些焕然新生的露台,如同散落在胡同肌理中的明珠,不仅拓展了人们感知老城的维度,更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生活温度与文化气韵——登的是露台,览的却是千年古都扑面而来的新气象。

红桥市场屋顶露台观坛艺术空间成了新晋“祈年殿日落打卡点”。本报记者 邓伟 摄红桥市场屋顶露台观坛艺术空间成了新晋“祈年殿日落打卡点”。本报记者 邓伟 摄
游客在钟鼓楼附近的一处露台休闲小憩,赏中轴美景。袁学进 摄游客在钟鼓楼附近的一处露台休闲小憩,赏中轴美景。袁学进 摄
游客在白塔寺旁一家咖啡店露台上拍照。 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游客在白塔寺旁一家咖啡店露台上拍照。 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观坛艺术空间举行音乐会。 本报记者 邓伟 摄观坛艺术空间举行音乐会。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两名游客在庆云楼露台上享受休闲时光。 曹胜 摄两名游客在庆云楼露台上享受休闲时光。 曹胜 摄
和木·归餐厅露台,钟楼近在咫尺。 餐厅供图和木·归餐厅露台,钟楼近在咫尺。 餐厅供图

  露台点睛

  古老地标融入现代生活

  地标周边露台

  ▍平视鼓楼 与历史对望

  如果说漫步胡同是在细读北京的肌理,那么登临露台,便是在城市上空获得一场沉浸式的精神遨游。

  鼓楼西大街33号,是一家融合创意咖啡、新式意餐与文化市集的复合空间。在一个秋光澄澈的午后,二层露台早已坐满游人。00后于娜背着心爱的单反相机,与朋友特地前来,“就为这个视角看鼓楼!”她们迅速抢占东侧观景位。眼前,鼓楼仿佛触手可及,平日需要仰视的报时台,此刻竟可与视线平齐,“鼓楼红”在晴空下格外浓郁。放眼四周,四合院群落、胡同巷陌尽收眼底。

  “与钟鼓楼为邻,是一种文化幸运。”鼓西33号经理李轩通说,“打开这座院落的露台,就是打开了一扇与历史对望的窗。在这里喝咖啡、用餐,其实是在与古老的中轴线对话。”

  ▍品味天坛 赏祈年殿落日

  再向南走,沐浴着落日余晖,天坛公园东门旁,红桥市场屋顶露台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这一传统消费地标因“观坛”的绝佳位置成了新晋“祈年殿日落打卡点”。露台之上,七个半球形玻璃屋与天坛的七星石相映成趣。夜幕低垂,祈年殿灯光亮起,品尝着祈年殿造型的茶点,听着现场演奏的蓝调音乐,游客不禁感慨:“全感官品味天坛,太特别了!”

  深巷中的露台

  ▍别有洞天 体验时空跨越

  不仅在古老地标周边,深巷中的露台同样别有洞天。大街上的灿然书屋,被读者称为“金街上的文化甲板”。登上其狭长安静的二楼露台,可以东望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红色钟楼,西览王府井车水马龙,北侧则正对昔日的中国文联、今商务印书馆大楼。这里不仅是读书品茗的雅处,更依托露台发起“灿然花社”“画社”“书社”系列活动,将文化沙龙的氛围延伸至空中。

  走进东四六条胡同深处,一家法餐小酒馆悄悄藏身老院落。推门而入,天井洒落阳光,二层露台被老国槐如盖的枝丫笼罩。点一杯源自法国名庄的葡萄酒,或尝一份地道法式炖鸡,抬头是法式风情,推门即市井烟火——这种跨越时空的错位体验,恰是露台赋予现代北京的独特魅力。

  视野更新

  “第五立面”悄然重生

  从隆福大厦顶层空中四合院向西远眺,西山叠翠、白塔巍巍,国贸CBD摩天楼群渐次展开——古都的壮美格局,在这一刻尽收眼底。“在胡同里走只觉得秀气,上来才发现原来这么宏大!”上海游客张梦美不断按下快门,试图留住这震撼的全景。这种登高望远的体验,正在更新人们对北京的认知。

  曾几何时,屋顶,陪伴着一代北京人度过悠长岁月。鼓楼脚下,胡同老居民范来友回忆往昔,“早年间,夏天晚上邻居们都爱上房顶乘凉,大人们摇着蒲扇聊天,孩子们数星星。那时候从屋顶望出去,满眼都是连绵的灰瓦屋顶,夜深了,月亮就挂在鼓楼尖儿上。”

  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胡同里私搭乱建多了起来,包括屋顶在内,胡同和四合院的不少空间逐渐被挤压和侵占。五年前,《北京第五立面和景观眺望系统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完成,明确提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三年前,东城、西城都对中轴线上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顶露台进行了整理,一个平缓开阔、壮美有序、视线通达、蓝绿交织的城市“第五立面”亮了出来。

  经过整理,一批屋顶露台敞开怀抱,重新焕发了生机。700多岁的宏恩观在活化利用中,特意开辟出200平方米的露台餐厅,吃着西餐、与钟楼对望,食客们纷至沓来;在白塔寺周边,露台几乎成为餐厅、咖啡厅的“标配”,各式白塔甜点、白塔咖啡如雨后春笋,无数游客登临露台,捧着“小白塔”拍真白塔;站在紫龙花园酒店七层的露台上,四面无遮挡的露台视野开阔,CBD、景山万春亭、奥森玲珑塔尽在眼中,历史与现代在此奇妙交融……

  规划者说

  展示古都风貌的独特窗口

  深耕老城更新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张喆认为:“在一定高度的屋顶、屋面,人们时常能找寻到欣赏老城的最佳视点。在这个高度,既能清晰辨识老城地标,又能眺望城市天际线,是理解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理想维度。”

  “屋顶空间是老城壮美风光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其合理利用起来,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需求,又能成为展示古都风貌的独特窗口,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说。

  多元舞台

  “看台”变身文化高地

  ▍文化沙龙融入胡同风景

  除了观景与餐饮,露台正在成为文化展演、体育健身的新载体。它们从单纯的“看台”进化成多元的“舞台”,重塑着人与人、人与城的互动方式。

  协作胡同40号自如Z-SPACE,已成为一家艺术四合院。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巧妙融合餐饮、会议、艺术展览与阅读角,既能承办文化沙龙,也适合独处静思。登上露台,豁然开朗,四合院风景尽收眼底。院内有一棵树龄逾百年的银杏树,枝干探向青瓦屋檐,夏季投下沁人绿荫,秋日则铺就满地碎金,成为热门打卡地。“我们经常在露台举办文化沙龙,参与者可以一边汲取精神能量,一边沐浴大树绿荫,在青砖灰瓦之间交流分享。这种融入胡同风景的文化体验,特别受欢迎。”负责人陈默说。

  ▍天然戏剧舞台美妙无比

  艺术家们也在屋顶空间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位于赵府街20号的共享戏剧社区——金隅金台·共享际的露台同样能观赏钟鼓楼,而且还是天然的戏剧舞台,素描喜剧、剧本演读等活动时常在这里上演。“当剧本演读者在谈论黄昏时,夕阳正好洒在钟楼的墙壁上,这一刻的美妙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在屋顶高度获得了全新的展示维度,与城市背景产生有趣互动,这种体验是在传统封闭空间无法实现的。”金隅金台·共享际运营负责人方超这样解释他们的理念。

  ▍运动健身变得富有诗意

  体育健身业态也在屋顶找到了新发展空间。首都宾馆B座五层露台一度闲置,经翻新重建后,摇身一变成为两块标准网球场。宾馆引入专业健身机构,让这里可以满足日常练习、专业培训等需求。老城寸土寸金但风光无限,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解决了宾馆内部缺乏运动场地的现实问题,也让露台打网球成为一道新颖、充满活力的城市风景线。

  常来这里训练的刘韵表示,“天空、流云、老城屋顶做背景,运动也变得诗意了。”

  解读

  重塑人们与城市的互动方式

  在创新实践基础上,有文化学者提出“垂直胡同”的概念:这些露台空间不仅丰富了老城更新的形态,更在纵向维度拓展了传统胡同的公共性,形成立体的、多层的文化体验与社交场所,使北京不仅“宽阔”,而且“高远”。

  露台的魅力,远不止于“看”。当文化、艺术与运动的活力注入这片空中领域,它们便超越了观景台的单一功能,重塑着人们与这座城市的互动方式。

  如今,这些小小的露台不再是建筑的附属,而是连接历史与当下、远方与近邻的桥梁。它们让古老的北京以一种更亲切、更开放的方式,拥抱每一位前来探寻其魅力的人。

  新闻内存

  30余处精选露台

  串联起7.8公里中轴线

  今年4月28日,“慢品东城,快意人生”——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微风露台计划”启幕,该计划锚定假期等文旅消费黄金时段,聚焦中轴线和东城区“五大商圈”,实施商家、消费及传播三大激励机制,聚合东城区300余家驻区特色露台场景进行连续宣推,为露台空间导入更多新质内容。

  露台是东城区特色文旅消费场景之一,不仅是现有消费空间的延伸,也展现着“空中庭院”的浪漫与诗意。东城区还首发了主题产品《微风露台图鉴之漫享中轴线》,在7.8公里长的中轴线及沿线区域,甄选了第一批30余处东城区优质露台,绘制打卡图鉴。消费者可跟随图鉴在微风露台品味中轴古韵,打卡最佳视角。

  本报记者 李瑶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