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阳
讨论新大众文艺,离不开总体性视野。作为群体共享的舞台艺术,戏剧是最讲求大众化的文艺样式之一。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文艺大众化”理念的倡导和推动下,人民大众以史无前例的姿态走向艺术舞台中央。新大众文艺时代的戏剧承续了大众文艺的文化传统,并在新媒介语境下得到时代性发展。
大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剧中人”变成剧作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环境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获得展示才艺的舞台。如由5位上海戏剧学院女生组成的“上戏416女团”,通过系列短视频普及戏曲知识,用京剧声腔翻唱古风歌曲,获得广泛好评;“圈地自萌”的自媒体博主运用简易拍摄设备和剪辑软件,创作出大批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承载社会人文底蕴,融合新型大众审美的微短剧作品。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用澎湃的文艺创造活力,打造出文艺表达新通道,使“人人皆可创作”的理念落地生根,让表演艺术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生长点。
观众从“观戏”转为“入戏”,从“旁观者”变成“共创者”。当下,沉浸式戏剧在国内演出市场上大量涌现。观众共创是沉浸式戏剧的最大亮点,也是其作为新大众文艺样态的重要特质。以现象级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为例,戏剧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传统界限,整个演出空间包括90余个房间,有3000多个内藏道具抽屉供观众探索。观众戴上面具进入戏剧空间,不仅能自由选择观剧路线,还可能参与演出并形成新的“剧情点”。
戏剧既有“分量”又有“流量”,“在现场”和“在云上”共奔赴。新大众文艺之“新”基于文化新质生产力。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丰富多样的演艺新形态不断涌现,多元创新的戏剧新生态得以激活。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多个视频号线上同步直播,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云展播”的40余个平台收获超658万的总播放量,比其几年来剧场演出总观众数的十倍还多。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相关演出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达到近十亿的播放量。通过上网入云,线上戏剧极大拓展了传统艺术的受众面,将艺术推向了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实现了戏剧文化的艺术普及和破圈发展。
然而,当下戏剧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内容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等现象依然突出。要让戏剧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需在科技与人文、传统与创新、“大众化”和“化大众”之间找到平衡。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为引擎,以文化为根基,构建起真正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戏剧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