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茶韵共婵娟


  中秋将至,金风送爽,北京又一次迎来了最美的季节。在暑云轻散、凉风袅袅的仲秋时节,宜尝新茶。春之茶、夏之花,茉莉花茶便是这中秋月下能捧在手心的、浸着时光滋味的佳饮。

  您若是路过位于大栅栏的京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总店,准能闻见鲜灵馥郁的茉莉花香。北京人钟爱茉莉花茶是传统,每逢新茶上市,张一元店内总是顾客盈满,有时甚至还会大排长龙。一些喝惯了张一元茶的老顾客,一大早赶来,就是为了这口“鲜灵醇爽”的茉莉花茶。

  团圆时刻 花茶相伴

  “看着中秋晚会,一口月饼一口茶,一家人其乐融融!”时逢佳节,又正赶上新茶上市,张一元的老顾客李先生一大早就亲自来购买自己喜爱的“龙毫”和“白雪灵芽”。“中秋之夜,我喜欢在家人围坐吃月饼的时候,用小银壶冲泡茉莉花茶,与他们共品。一起看晚会、聊聊天,吃着五仁月饼,再配上张一元的花茶,又香又解腻!”在李先生心中,家族团圆的美好时刻,烈酒美食也终不及一杯热茶醇厚持久。茶骨花香,草木温柔,内蕴的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平和,最适合与亲友共享。

  中秋节是新花茶上市的时候,茶的香气最浓郁。李先生又另外买了一些花茶,准备给父亲送过去,“他老人家也是口儿越喝越高,现在基本就是把张一元的‘龙毫’当口粮茶了!”

  花茶一年四季可饮,秋日里上市的花茶有何不同呢?不同之处,就在于“新鲜”二字。优质的茉莉花茶,选用的是当年清明前的春茶作为茶坯,但最适合用来窨制茉莉花茶的茉莉鲜花,则是夏至到处暑期间产的“伏花”。白天将其摘下,此时花苞饱满,芬芳馥郁,再经过养护后,与茶坯层层堆叠、拌和,让鲜花吐香、茶坯吸香,草木精灵的呼吸吐纳间,产生了神奇的物理、化学反应,两相调和,以至纯美合一的境界。

  不同等级的茉莉花茶下花量有所不同,窨制次数不同,茶叶的嫩度、香气、口感也会有差异。以屡获金奖的“张一元龙毫”为例,它的茶坯选用明前采摘的芽叶,又精选晴天采摘的“伏花”,前后经历“八次窨制”,历时数月,方得大成。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无数制茶人的不畏繁复与彻夜坚守。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制好的张一元茉莉花茶中几乎是寻不见花的——制作过程中会将鲜花细细筛去,以防其变质,只留其花香花味。茶中虽不见花,却无处不是花之神韵。热水冲沏下,汤色清澈明亮,花香茶味于汤中融为一体,如香水的“前调”“后调”“尾调”一般,层层绽放于唇齿间。

  “别看我才30多岁,茶龄已经小30年啦。”李先生打小就和家里人一起喝张一元的茉莉花茶,小时候,爷爷见他爱喝茶,又怕他喝了晚上睡不着,就把自己泡好的茶加上水再让他喝。“爷爷泡的茶”里,藏着李先生最温馨、最怀念的儿时回忆。

  作为一名茶龄已逾30年的北京“老茶客”,李先生如今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将张一元的花茶一泡,“整个办公楼都是香的”,隔老远就能闻见。一杯热茶在手,一大缸子能悠悠地喝上一天。李先生说,随着自己年纪渐长,其实也慢慢接受了红茶、普洱、岩茶等,这些在张一元都能买到,但最喜欢的始终还是“咱老北京的茉莉”,喝完那叫一个神清气爽,“就是小时候那个味儿”。平时家里若有客人到访,也必定会热情地奉上一杯张一元的香茉莉,以茶会友,是北京人的待客之道。文化与习俗,往往在润物细无声中接续,如今李先生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居然也学会了喝茉莉花茶,每天家人都会给她准备一壶带去上学。

  曾经总跟着爷爷来大栅栏张一元总店买茶的孩子长大了,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恰如这百年品牌的代代传承。北京人的童年,都有一缕茉莉花香的记忆。“送别人礼物,不知道送啥的时候,我就会送张一元的茉莉花茶。健康雅致不俗,在咱北京送茉莉花茶肯定浪费不了!”李先生笑着说,“我们街坊邻居,爱喝花茶的就占85%,这还是保守比例。”

  中秋赏月的时候,家人围坐,为长辈敬一碗清心清口的家常茶,敬上的是心里的尊敬与祝福;亲戚朋友来访,泡杯热茶在手,好好地聊一聊天,这也是鲁迅先生说的饮茶者能享的“清福”;纵是一人独坐,无论在天南地北、异国他乡,只需啜一口热气腾腾的张一元茉莉花儿,花香茶韵共此婵娟,就似回到了故乡的月满京华。

  北京人的茉莉花茶情结

  作家汪曾祺曾在《寻常茶话》中提到北京人爱喝茶,“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无论贫富,皆是如此。”文中说到的茶,不用多想,肯定基本全是茉莉花茶。

  京城不产茶,也非茉莉绽放之地,然而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钟爱,放眼全国都是独一份。在汪曾祺这位江苏人眼中,北京人嗜饮花茶,已经到了“以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的程度。

  北京人为什么钟爱茉莉花茶?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有意思。有的说是晚清慈禧太后喜爱茉莉香气,最好这一口“茉莉香片”,于是权贵也纷纷追慕,让花茶终在京城蔚然成风;有的说是因为北方的水质硬涩,茉莉花茶浓郁的香气和口味恰好能与之中和……但若是问现在的北京人,他们大概只会一笑:“还不是因为好喝,喜欢喝呗!”

  节前,来大栅栏购买花茶的代女士喝张一元茶叶50多年了,“小时候跟着老人蹭茶喝,不管什么茶都是张一元,口味已经喝习惯了!”尤其到了中秋,总会吃大量油腻的月饼,蛋黄的、五仁的、酥皮的……好在茉莉花茶强烈的香气和深厚的回甘,能有效地清除口中的油腻感。“月饼搭张一元茉莉花茶,绝配!”代女士说,现在人都讲究健康,糖分多的奶茶她喝不了,喝了容易胃不舒服,节日吃点心也是意思意思就行了。送人除了送点心,带点茉莉花茶感觉特别好,有品位又健康,人家每天都能喝,搁家里也能放得住。

  西城的王先生也是张一元30多年的老顾客了,王先生回忆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爱喝酒,“一喝就是一宿”,时间久了身体扛不住。但自打接触张一元茉莉花茶以后,他就被沁人心脾的芬芳香气迷住了。“很神奇,后来我就滴酒不沾,只喝茶!每天早起泡一杯,舒坦!”王先生笑着说,每天喝张一元的茉莉花茶,都能喝到茶仙卢仝诗中“两腋清风起”的状态。过节的时候,去亲戚家串门,他也是一手月饼,一手张一元龙毫,“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传递喜悦!传递健康!”

  说起来,北京人爱喝花茶的这种偏好,也许在一些讲究风雅情致、小壶小杯饮工夫茶且品尽茶种的南方爱茶人看来,是稍显不讲究的。汪曾祺也说过,自己并不爱喝花茶。但紧接着,他又说,好的花茶是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自然嗜饮茉莉花茶,一天都离不开。有一次,他去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特地给他准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刚沏好的一杯花茶才喝了没几口,服务员又给倒了,老舍先生无奈且气愤:“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茉莉花茶芳香、耐泡,最适合一杯在手,时而续水,一泡泡一天地慢慢嗅赏啜饮。老舍先生是在可惜自己的好茶呀!

  汪曾祺机灵地知道老舍先生家有好花茶,老舍也有自己的“索茶门路”——他在赠给冰心的七律里曾有“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之句。这算是找对人了,冰心是福建长乐人,一生都在自豪地为故乡的茉莉花茶代言。

  据史料记载,茉莉花的种植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茉莉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其喜湿热的特性,遂在中国的东南部、华南部广泛种植,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福州人对茉莉花有着特殊的感情。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道,茉莉花茶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饮下后,那“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脑而清神,促使文思流畅”。看来,我们如今能读到许多京派名家的经典篇章,也要感谢神奇的茉莉花茶。

  北京自古便是一座包容创新的活力之城:全国各地的菜系先在此汇集,再经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菜”;徽班进京,各地声腔融合发展,国粹京剧由此应运而生。茉莉花茶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它的“大俗大雅”、那股子清新爽快劲儿刚好对上了北京人的爽利局气。北京人爱它、知赏其美,于是它也用日日夜夜的陪伴回应着这份知音之情。

  这些日子,来大栅栏的张一元店里买茉莉花茶的老北京人很多,除了买茶,他们也爱看店员包茶叶——麻利的动作看着简单,实际动手操作起来可不容易,需要专业的练习。有的顾客回忆说,以前这包装茉莉花茶的茶叶纸,家人都不会扔,一片片都留着,放在家里,让茉莉香盈满室。

  北京人与茉莉花茶,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充满了仪式感的习惯,记忆中的馥郁芬芳,延续至今,就像是京城百姓与四时草木的一个恒久约定。

  花香入茶 茶引花香

  茉莉花在中国扎根并获得喜爱的时期,正是茶叶这“南方嘉木”在中国成为风尚的时期。茉莉与茶,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想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的呢?至今没有定论——往事烟云中,具体的历史细节总是模糊。但玉骨冰肌的茉莉花、温和良善的中国茶,当它们在地理与文化的双重空间相遇的那一刻,茶的江湖,或许已注定将幻化出前所未有的绮丽诗篇。

  以茉莉花入茶,始于宋元。南宋吴人施岳《步月·茉莉》有对茉莉花茶最早的记载,说明南宋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茉莉花来熏制茶叶了。明代的爱茶人更会“玩儿”,用花熏茶,他们已感觉不大过瘾,屠隆的《考槃馀事》里就记有一种风雅的茉莉花茶制作方法,即拿花熏过的水去点茶,想来气味定是芳绝,只不过方法太过小众,无法量产。茉莉花茶真正的大规模生产,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从清代才开始的,这一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涌现出不少茶庄,最初主要经营的就是茉莉花茶的生产和销售。京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就诞生于此时。

  百年老字号张一元茶庄

  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足可见老北京爱茶人对张一元茶叶的认可。

  张一元的龙头产品茉莉花茶好在哪?老茶人总结起来便是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享誉京城,许多喝惯了张一元茶叶的北京老人如今每逢过节,赶上促销活动,总是一大早就来店里选购。

  “这儿的茶地道、喝着清口、舒服!”看着店员熟练地把茶叶用纸包装好,拎着回家,是许多北京人童年记忆里带着馨香的画面。浅浅嗅闻一瞬,浸润了成千上万朵茉莉花魂的味道,隔山跨海扑鼻而来。

  55岁的张先生回忆,早年在工厂上班时,车间的老师傅总拎个搪瓷缸子,泡浓浓一缸张一元茉莉花茶,茶香混着机油味儿,“透着一股子踏实”。后来日子好了,奶茶咖啡他都喝过,兜兜转转,还是得回来守着这一盏茉莉香片。“老北京的舌头,终究得靠花茶养着!如今我们家的小子也快三十岁了,也开始泡张一元的‘茉莉龙毫’,说是‘戒糖养生’。”张先生说,自己特爱看那银毫在杯子里一根根立着,汤色黄亮,呷一口鲜灵劲儿直冲鼻尖,花香裹着茶气,从喉咙暖到心口。“这茶啊,甭管岁数大小,喝惯了就丢不开——它不光是味儿,是日子,是传承,是老北京人骨子里的念想儿。”

  张一元的老茶友李女士是石家庄人,她买花茶,都是给母亲买的。“老太太九十多了,她只喝张一元的茉莉花茶。”据李女士介绍,她的母亲年轻时,在北京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从此也像北京人一样,爱上了张一元的茉莉花茶,就再也没断过口。“以前总是托在北京的亲戚给捎寄回来,近年石家庄开了店后,就方便了很多,每月我都要去店里买上一斤‘茉莉毛尖’。”李女士说,不能图省事,有一次是从超市买的花茶,老太太的口“刁着呢”,一下子尝出了味儿不对,说不香!“您瞧瞧,这就是几十年喝出来的‘刁口儿’!”李女士笑着说,给母亲买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小事。“小时候,母亲每天早起就得把茶叶沏上,我一醒来就能闻到柔和的茉莉香气,都刻在回忆里了。现在夏天不是流行冷泡茶吗?张一元官方账号还拍了视频,教大家怎么冷泡。现在出门旅游带着张一元的花茶,冷泡也特方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今的张一元依然秉承着百年来的经营宗旨。诚信为本、守正创新,在一代代张一元人的传承发展下,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