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藏品的故事】
油画《生命的归宿与起点之舞——跳丧·摆手》由唐小禾、程犁夫妇于1983年创作,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该作高近2米,长达10米,观念表达隽永思辨,情感传递浓烈质朴,艺术风格浪漫狂放,是两位艺术家重要的代表作。
唐小禾和程犁都出生于湖北武汉,唐小禾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程犁任职湖北省美术院一级美术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两人合作完成油画《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跳丧·摆手》《葛洲坝人》,壁画《楚乐》《火中的凤凰》《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天长地久》等,多次获得全国、省级美展金奖等奖项,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014年,“大风大浪——唐小禾、程犁艺术回顾展”在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湖北美术馆隆重举行,反响热烈。展后,两位艺术家将这件作品交由湖北美术馆永久收藏,让它自此成为珍贵的国家典藏。作为湖北美术馆以展促藏的重要成果之一,如今,该作长期陈列于湖北美术馆“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中,给观众持续带来感动和启迪。
1979年至1981年,唐小禾与程犁创作了他们的首幅壁画《楚乐》,该作以曾侯乙编钟音乐和楚歌楚舞为母题,主要展现宫廷舞台场景,金碧辉煌的楚国乐器列于舞台周围,人物形象众多又不相互重叠,分层有序,铺张横陈,向观者呈现了一个音波缭绕、五彩缤纷的壮观场面。正是这件作品的创作,使得唐小禾和程犁对楚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楚乐》是表现宫廷里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艺术又是怎样的呢?
怀着这样的思索,唐小禾和程犁夫妇前往楚地深处——鄂西、湘西等地寻访。他们亲身参与村民组织的跳丧鼓、摆手堂,感受山民们对生活的感悟。“跳丧”是一种楚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指的是在人去世后,乡亲们收起悲痛,在葬礼上以歌舞的方式为往生者祈福祝愿。而“摆手”则是根据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农耕渔业等主要内容发展而成的一种庆典活动,一般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民间艺术。无论是“跳丧”还是“摆手”,场面都极为热烈,充满活力,其中蕴藏的正是荆楚儿女对生命的感悟——生得灿烂,死亦热烈。
基于这样的民间风俗和艺术形式,两位艺术家在这组绘画创作中展现了超然卓绝的共情力和表现力,将生命礼赞转化为跃动的艺术符号。在《跳丧》里,笔触雄健,色彩浪漫而狂放,人物形态经过夸张抽象处理后极具动感,他们数人一组,老少不分,漩涡状起舞,腾腾热汗随着畅快的舞姿挥洒,向泥土深处扎根……《摆手》则呈现了不同的画面氛围:朦胧的色彩、诗意的氛围,青年们围在一起,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仿佛一缕微光照耀了平凡的生活。透过这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艺术家对人类生之本质的深刻感悟,更感受到艺术扎根人民生活、汲取民族养分后的蓬勃生命力。
作家张祖慰为这组画写下一篇美文:
“在长江两岸的鄂西山区,下里巴人的故乡,至今还跳着古老的民间舞蹈,‘跳丧’和‘摆手’。它是活着的楚文化,充沛着原始艺术的魅力。
原始的山民认为:死,是劳作创造一生的句号,是交出生命接力棒后的休息,要狂放地击鼓舞贺。当代最伟大的学者爱因斯坦也赞美着劳作生命的归宿,竟然与‘跳丧’异曲同工: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啊!
‘摆手’,人们在歌颂生活,追求爱情,赞美由归宿延续的生命的起点,起点的后面总是神秘的、朦胧的、无限的、进化的……”
著名艺术家周韶华先生书写了此篇文字,作为本组画作的题跋。他将一些绘画的元素如色彩、造型等引入书写,使题跋更具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力,与画作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跳丧·摆手》完成后,在1985年至1987年之间,唐小禾、程犁创作了他们根植于“楚文化”系列的第三件巨制——壁画《火中的凤凰》(现陈列于荆州博物馆门厅),该作以更深邃热烈的视觉表达进一步升华对生命的礼赞,艺术风格亦有涅槃之态势。
唐小禾与程犁两位艺术家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脱离生活与人民。他们将祖国发展中的拼搏进取、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民族精神里的坚忍厚重,都化作笔下流淌的色彩与线条,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文化血脉的创作态度,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唯有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对传统的敬畏,才能让艺术之树常青。那些跃动在画布上的生命礼赞,将永远温润人心、启迪未来。
(作者:章后仪,系湖北美术馆收藏研究部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