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十载,命运与共向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鸣镝】 

  风雨兼程八十载,联合国走过峥嵘岁月。纽约联合国总部外,“铸剑为犁”青铜雕塑肃然矗立,时刻警醒着全世界——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当用于文明的创造,而非生命的毁灭。

  近期,以“携手共进:促和平、发展、人权八十载,继往开来,再谱新篇”为主题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近1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纽约联合国总部,一系列高级别会议先后举行。

  很多领导人的发言中既有期盼也有担忧,但捍卫多边主义和支持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始终是主流的声音,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联合国成立80年来的历程,是一部人类团结协作的史诗。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的浩劫,遭受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造成的深重苦难,“永不再战”是彼时人类对前途命运的共同呼声。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人类迈出了史无前例、极富雄心的一步,这也是人类从血与火的惨痛历史中迈出的宝贵一步。

  在过去长达80年岁月里,联合国为维护全球总体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搭建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联合国走过的这80年,是人类尝试用多边主义代替丛林法则,以联合国为核心驾驭国际秩序的80年。联合国成立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维护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这一联合国宪章的首要原则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追求。在应对冷战、地区冲突、大流行病等诸多挑战中,联合国扮演了关键角色。尽管地区冲突依然不断,但世界总体和平得到维持,各国发展虽仍不平衡不充分,但相对普惠、深度融合的全球经济网络已成为现实,极大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

  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辩证。80年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了全球力量格局“东升西降”“南起北落”的深刻变化。既有的治理体系因代表性和有效性不足而左支右绌。于是,我们看到了单边主义与“伪多边主义”的幽灵重现——某些大国动辄“退群”、筑起“小院高墙”,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正是旧秩序主导者不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典型反映。我们目睹了全球和平指数滑向历史低点,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屡屡因个别大国滥用否决权而陷入“议而不决”的状态。我们更痛心于全球治理赤字的扩大:面对气候危机、人工智能治理等新挑战,联合国的反应机制常显迟缓,占世界经济比重超40%的全球南方国家,在谈判桌上难以获得与其分量相匹配的席位。这一切,并非意味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已然过时,恰恰相反,正是其未能得到真正的恪守,才导致了联合国权威不断被抽空。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系列全球倡议,正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时代呼应,为建设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路径。

  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转化为一系列落地生根的全球倡议与实践。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些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与联合国宪章精神高度契合,展现中国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从派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兵力最多的维和力量,到为推动解决俄乌、巴以等冲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从持续降低关税,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果共享,共同培育经济新动能,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邀请函”;从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到宣布面向发展中国家实施50个文化、文明领域发展合作项目,举办200期专题研修研讨项目,中国持续扮演人类文明百花园的守护者角色。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样成就斐然,对世界贡献巨大,打造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以及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前不久,中国郑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接下来,中国-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支持机制将在中国的有力支持下成形,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将在上海落地……

  国际秩序中的力量平衡正发生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联合国不断注入新活力,客观上为改革现行国际治理体系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和正能量。

  这8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人类命运却是关键一程。百年变局之中,道路虽有起伏,但方向前所未有的清晰:唯有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更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联合国,才能不负“铸剑为犁”初心,迈向共担风雨、共享繁荣的光明未来。

(作者:李曾骙)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