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丨看中国青年,奏响时代强音


上海9月27日电 (记者葛俊俊)青年者,国家之魂。9月26日,在 “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启幕前夕,人民网记者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聆听年轻人如何激情奋斗、顽强拼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青春华章”的理解,奏响时代的强音。

守护洱海,青年人迎难而上

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孔海南教授带领团队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还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三位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分别讲述了三代治水人守护洱海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去洱海旅游的时候,只觉得它非常漂亮。但第二次跟着团队来到洱海时,我不仅看到了洱海外在的漂亮,也看到它为什么漂亮,怎么漂亮。”

“上世纪90年代末洱海暴发蓝藻危机,经过孔海南教授治理,以及我们三代治水人的努力,它成了一幅漂亮的山水画。”

“如今不仅是我们学院,还有很多人扎根洱海,将湖泊治理得越来越清澈。”

孔海南曾说,洱海的保护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未来的重任属于年轻一代,并希望洱海精神能够代代传承。如今,“洱清沐民”实践团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水人,跟随孔海南教授、王欣泽研究员的步伐,用科技创新探究洱海渊源,用青春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用所学打造高原湖泊治理样板,用坚守回应国家对青年的期盼。

探索海底深渊,年轻人后劲十足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全球海洋最深的区域,代表着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在2020年之前,只有9人曾到达过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下深度且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屈指可数。

“溟渊计划”实验室成员赵维殳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溟渊计划”实验室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维殳,就曾随载人潜水器下潜到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区域——马里亚纳海沟,在那里发现了生命的奇迹。

“跟着潜水器下潜到海洋最深处,我看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为了抓住宝贵的科研机遇,“溟渊计划”团队成员争分夺秒、连续奋战,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样本和设备资源利用到极致,力求以最高效的方式解锁深海微生物的奥秘。

回顾深海科研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科研人员肩负着巨大压力。赵维殳介绍,如今团队已有十几名硕士博士,今年还有许多00后学生参与其中,已经前往东南印度洋进行探索,传承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手中传递。

“很有意思,我们一开始担心学生们不愿意干,后来发现他们很乐于探险,为了挑战自我而主动加入。” 在赵维殳的描述中,出海后的学生们责任感爆棚、集体荣誉感极强。“每次下海底,没有恐惧和难过,大家一分钟都不想耽误,只有亢奋和迫不及待地对探索新的海底世界的渴望。

从传承到发展,这群年轻人正以全新的视角和无限的热情,为深海科研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赵维殳坚信,深海科研事业后劲十足,会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

“上天入海”,创新点燃青春力量

在木兰楼一楼的实验室里,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哪吒”在这里诞生,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发出能“上天入海,飞潜合一”的“哪吒”系列航行器。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哪吒”团队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冠军。

“人们眼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们要勇于打破。”团队负责人曾铮说,团队将这个项目取名为“哪吒”,就是要实现不可能。

说起曾经遇到的挫折,曾铮坦言是如何让航行器突破海空界面,即实现由水到空、由空到水的转换过程。“在海洋环境下,无风也有三尺浪。波浪抨击桨叶,导致初期实验中设备反复倾覆、难以起飞。”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之夜,“哪吒”团队走红毯。上海交大供图

为此,团队集中攻关三年,发扬哪吒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韧劲,首创冲浪算法。借鉴冲浪者理念,经数千次实验完成算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应用该算法后,哪吒一次性起飞成功率提升至86%,功耗和起飞速度也相应提高。

十年磨一剑,团队先后完成了全球首例真实海况下飞潜的全流程试验;下潜深度率先突破100米,标志着技术进入百米级时代;首创冲浪算法,实现了三级海况下快速起飞。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时代因青年而蓬勃。上海交大的青年学子们,在洱海治理中守护绿水青山,在深海科研中探索未知奥秘,在技术创新中实现突破跨越。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价值与担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激励着更多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