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娜)2024年以来,我市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落实法律责任,不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体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采取“以案释法”、送法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黄河保护法》《渭河保护条例》普法工作,持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生态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能力。先后制定出台《铜川市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铜川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生态建设,筑牢渭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争取落实中省政策性资金7.03亿元,主要用于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23.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新繁育“铜川籍”朱鹮幼鸟80只。治理水土流失148.6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1.59%。耀州区清峪河照金段防洪工程等14个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建设完工。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1537亩,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全市矿山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
狠抓污染防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夏治臭氧冬治霾”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五源共治”,空气质量位居关中6市区和汾渭平原15市区“双第一”。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设施改造56.7公里,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岔口断面水质连续四年稳定在III类标准。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行动,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8.1%和91.1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四水四定”,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推进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节水型公共机构50个,节水型学校19个,节水型小区59个,节水型企业10个,农业节水示范区2个。全面完成红土北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主体建设任务,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1。
狠抓灾害防御,全力保障流域安全。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防讯安全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全力排查整治妨碍行洪安全隐患问题。完成4个区县28个镇办120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复核。实施防洪工程和山洪沟治理工程13个,完成23处水毁修复工程建设任务。扎实开展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着力消除火灾隐患。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37.8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34.6%。实施新一轮“三项改革”行动计划,承接科技成果合作项目50项,省级瞪羚企业达到1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93家、414家。获批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圆满承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省主会场活动。照金纪念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为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我市将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巩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稳步提高黄河绿色廊道建设水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PM2.5协同控制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确保优良天数稳中有升,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污水和地下水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成效。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力实施取水用途管制,深入实施六大节水行动。进一步完善“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河湖“四乱”问题长效整治。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培育引进生态友好型项目,加快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统筹做好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着力构建文旅融合、保护传承的良好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