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通过加强全省文物建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建协调保护、融合发展的大保护格局,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重点部署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实施文物建筑“平安工程”、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研究性保护示范项目、提升科技赋能文物建筑保护能力、推动文物建筑“活起来”等六大任务,旨在健全文物建筑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研究阐释,强化科技赋能,盘活资源优势,统筹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推动文物建筑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保护为主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转变,探索省级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机构主导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文物建筑作为文物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1004处,占全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51.43%,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突出代表,另以洛阳白马寺、济源济渎庙、沁阳北大寺为代表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以洛阳河南府文庙、登封嵩阳书院、南阳府衙为代表的文庙、书院、衙署建筑,以开封山陕甘会馆、登封观星台为代表的会馆、天文科技建筑等,其所承载的礼制观念、营造技艺、审美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在文物建筑保护传承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推进保护修缮工程、深化营造理论研究、出版《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河南古戏楼》等系列研究成果,为文物建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行动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河南省文物建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迈入了新阶段。下一步,河南将严格按照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研究制定重点工作推进措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多元化投入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利用工作,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模式、新路径,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