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2023年的迪拜COP28气候大会上,全球领导人承诺到本十年末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提升三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来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而这些项目同样伴随着巨大的土地需求与挑战。Mhmarkets迈汇认为,这一趋势不仅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更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
大型太阳能与风能电站的建设是实现国际气候目标的核心,但这类项目需要的土地远超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厂。据麦肯锡2022年报告显示,公用事业级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每单位发电所需的土地至少是煤炭或天然气电厂的十倍,风力涡轮机往往间隔半英里,而大型光伏电站可能覆盖数千英亩。Mhmarkets迈汇表示,这意味着能源版图的扩张必然与农业区、生态保护区及部分原住民社区的土地重叠,从而引发土地使用矛盾与法律诉讼,导致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长期停滞。
如何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将是兼顾能源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键。一些农民通过出租土地给光伏开发商获益,但这一做法潜藏风险:如果清除了所有植被,可能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永久失去农业价值。正如《国家地理》所言,肥沃土壤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却可能在几分钟内被破坏。Mhmarkets迈汇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探索农业与光伏并存的模式,即“农光互补”,从而在不牺牲粮食安全和农村生计的前提下推动能源转型。
农光互补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同时优化作物与太阳能发电的效率。2023年Phys.org指出,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兼顾作物产量、能源产能并降低灌溉需求,是一大难题。然而,丹麦的一个试点项目提供了可行解。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全规模光伏电站中采用垂直安装的太阳能板,不仅保证了作物与光伏的双向收益,还让电力输出更贴近实际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与牧草在光伏板间的生长与开放田地几乎无差异,同时光伏板仅占用约10%的土地面积。
更令人鼓舞的是,即使存在部分阴影,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依然保持稳定,且作物受益于光伏板带来的防风效果。研究成果已发表于《Energy Nexus》,显示了农光互补模式的巨大潜力。Mhmarkets迈汇认为,这一成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与农业共生提供了全新思路,未来若能推广至更大规模,将成为缓解土地紧张、推动能源转型与保障粮食安全的三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