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喀同心,中医药连起健康纽带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早在2000多年前,西域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天山南北广泛传播。

如今,一批批广东援疆中医专家跨越千山万水,将精湛医术带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以中医药为桥梁,紧密联结粤喀两地,为新疆各族群众的健康注入温暖力量。

“针灸好!广东医生好!”近日,在伽师县英买里镇卫生院,刚接受完治疗的阿不力孜·阿布杜瓦伊提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因左腿不适无法正常行走,前来巡诊的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在他头部取穴针灸,约五分钟后,阿不力孜的腿部牵引感消失,行动恢复自如。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新疆喀什已成为常态。从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精准施治,到校园里弥漫的艾草馨香;从地区级医院里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快速成长,到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地生根;再到南疆(疏附)中医药文化中心的启用……

在广东援疆的持续推动下,中医药已深深融入喀什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提升健康水平、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深情的生动载体。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名医带徒育本土力量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持续实施“广东名医进疆工程”,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不断向喀什集聚。截至今年8月,已组织1200余人次专家团队赴喀开展学术交流,65名专家在喀什设立名医工作室、担任客座教授或入驻博士后工作站。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飞针”传承人陈秀华等名医工作室相继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

名医带来的不仅是精湛医术,更是“传帮带”的种子。杨志敏收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排孜拉·帕尔哈提等四位本地医师为徒。在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卫生院,中医科康复医生努尔麦麦提·麦海木亲眼见证杨志敏仅用5个手部穴位便缓解了村民则莱罕·喀斯木的脚跟剧痛,这让他对以往需针刺15~20个穴位的疗法有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一人援疆、全院援疆”的机制落地运行。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的粤喀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对喀什临床骨干的常态化进修接收,加速实现受援地中医人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目前,已有7名本地医师取得中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一支“带不走”的中医队伍正在成长。

在广东省中医院连续3批次中医专家等广东援疆力量的接续推动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医药服务现已全面覆盖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并创新开设了中西医协同肿瘤病房、儿童门诊、消化门诊、呼吸门诊等。

如今,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量、住院量较援疆初期大幅增长超80%,治疗的疑难危重病例占比显著提升,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下降。目前,该科已发展成为开放床位57张、拥有约1500平方米诊疗区域、36人医疗团队的南疆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中医科之一,并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这也是新疆地州级医院中首个获此殊荣的科室。

此外,科室还积极筹备开设“中医特色疗法夜间门诊”及“专家夜间门诊”,并已成功启动“消化中西医联合门诊”等新型诊疗模式,标志着中西医深度融合、医护高效联动迈出关键一步。

从“看病难”到“有平台”:科研落地助力健康攻坚

援疆工作不仅聚焦临床,更着眼长远科研能力建设。2023年11月,由广东援疆资金支持、实行省部共建机制的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正式揭牌运作。这一“国字号”平台的落户,是“组团式”援疆向科技领域拓展的重要标志。

工作站紧密围绕南疆地区“外燥内湿”人群体质特征及常见病、慢性病,开展中医湿证与燥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专病队列研究、人工智能诊断预警等前沿探索。目前已推进粤喀协同科研课题5项,建立中医生物样本库,并建成了全国首个高原干燥区“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中医证候数据库(已收录超100例),为精准解决当地居民健康问题提供了高水平科研平台。

与此同时,广东援疆始终将夯实基层医疗基础作为重点。每年为受援地培养培训100名基层全科医生,大力推广正骨、推拿、针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打造10个示范乡镇卫生院,重点建设中医馆,并常态化组织中医药专家进村下乡义诊,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同时,打造11个健康生活示范村,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全方位推广健康科普,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从“治病”到“润心”:文化播撒凝聚民族情

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卫生院,有一座被当地群众称为“黄埔楼”的岭南风格建筑。维吾尔族大姐热娜在这里治好了长达十年的头痛。“中医馆的医生技术好,环境也亲切。”她感慨道。

中医药不仅疗愈身体,更滋润心灵。2024年,以“端午艾草香关注眼健康”为主题的“粤喀爱眼日”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在喀什地区12县市24所小学同步举行,两万余名各族少年儿童一起闻艾香、做香囊、学护眼知识、体验VR采药。《中国中医药报》社向疏附县明德小学捐赠了南疆首个“校园中医药文化知识角”。这场首次走进南疆的大规模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2025年9月,总投资39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的南疆(疏附)中医药文化中心正式启用。中心集文化展示、名医传承、特色疗法、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名医经验传承实训、文化润疆科普的新基地。一系列基层义诊活动,如“夏养三伏”“老年健康周”等也深受群众欢迎,让中医药健康福祉实实在在惠及千家万户。

从基层义诊到校园科普,从乡镇中医馆到区域性文化中心,广东援疆以中医药为媒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诊疗与文化体验中浸润民心。

山海不远,粤喀有情。跨越近5000公里,一批批广东中医专家奔赴喀什地区,一个个本地医生成长起来,一间间诊室焕发新生,一项项科研落地生根。从珠水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中医药正如一条坚韧而温暖的纽带,将两地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处处长、喀什地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郑凯军表示,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民生援疆、文化润疆中具有独特优势,未来将持续推进“名医进疆”工程和重点实验室工作站建设,为喀什地区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培育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助力喀什地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繁荣稳定贡献广东智慧和力量。

这条跨越万里的中医药纽带,必将越织越密,越走越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