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 阿迪力·艾尼
九月的天山南麓,暑气渐消。天山蝴蝶谷正褪去盛夏的燥热,披上秋日的盛装。
万亩野生小檗林悄然染上红晕,层林尽染间,红柳滩与沙棘林相映成趣,天山雪融水依旧潺潺流淌,将托木尔峰的倒影揉碎在湿地草原上。
午后的一师四团天山蝴蝶谷景区里,游客们或沿着5公里长的生态游步道徒步赏秋,或在“哆咪智能泡泡屋”前的草坪上野餐,远处传来都塔尔的琴声。
“夏天来避暑,秋天来摘果,这儿的四季都有着不一样的乐趣。”来自阿克苏市的回头客李媛媛告诉记者。
四团文旅融合发展颇具底气。该团距阿克苏市55公里,正处在阿克苏“一环双核三带四廊”旅游规划核心区。为了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近年来,四团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推进景区内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在核心区建成了集咨询、休憩、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同步配备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一键找路、随时咨询”;扩建了4个停车场共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700辆车;铺设了5公里长的生态游步道,串联起各个景点,让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目前,已开发的马场、水上乐园、漂流等项目,都是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建设的。景区在核心区域设置了近百个垃圾桶,有专人清扫。”四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古丽柯孜・图尔贡表示,景区的所有建设都要给生态“让路”。
得益于这些举措,景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今年以来,景区已累计接待各地游客超过30万人次。
天山蝴蝶谷的秋日魅力,更多地蕴藏在生态与丰收的交响里。作为阿克苏地区最大的野生小檗生态湿地,有260余种动植物栖息于此。
“本以为夏天过了生意会变淡,没想到摘果的、赏秋的游客照样很多,我最近新进了沙棘汁饮品,一天能多赚几百元。”十二连商户依里亚木・胡达拜地一边忙着给烤肉串撒上孜然粉,一边笑道。他的烤肉店开在景区入口旁,2021年景区运营初期,在团场的鼓励下,他租下了这间15平方米的小店。如今,他不仅扩大了经营面积,还雇了2个同乡帮忙。“以前在外地打零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开店,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比以前高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依里亚木・胡达拜地说道。
文化的浸润,使得四团的秋日文旅更有底蕴。一师阿拉尔市于9月16日启动的万人红色研学活动,促使不少研学团队将天山蝴蝶谷纳入行程,进而形成“红色教育+生态研学”的特色线路,既传承了三五九旅精神,又深化了文旅融合的内涵。
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正随着秋日的溪流,润泽到四团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天山蝴蝶谷景区直接带动了60多人就业,涉及餐饮、住宿、零售、讲解等多个领域,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以上,相较于传统农业种植,增收近一倍;通过与周边农户合作,景区优先采购本地,并且帮助职工群众搭建电商平台,已间接带动职工群众增收160余万元。
面对四季不断的文旅热潮,四团的规划步伐从未停歇。“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天山蝴蝶谷的天然资源与独特气候优势,打造全年康养休闲胜地。春可赏繁花,夏能避酷暑、采摘甜杏,秋可品美酒、收获沙棘,冬能戏冰雪;改造特色民宿,推出‘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学农家艺’的深度体验套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四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主任郭湘锋说。
夕阳西下,天山蝴蝶谷的小檗林被余晖染成了温暖的金红色,游客们陆续驾车返程,车的后备箱里满满当当塞着沙棘果、吊干杏,还有色彩艳丽的艾德莱斯手工艺品。依里亚木・胡达拜地一边收拾着摊位,一边望着景区里渐渐亮起的灯火,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多备些烤肉和沙棘汁。
从盛夏的“避暑天堂”到秋日的“丰收乐园”,在天山蝴蝶谷的四季流转之中,不仅蕴藏着四团以文旅促发展的密码,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这份答卷,写在游客的笑脸里,写在商户的账本上,更写在每一个四团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