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多月来,浦东上南山水苑南区的陈老伯夫妇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80多岁的老夫妻向“新民帮侬忙”反映,每天夜里都被一种持续的低频噪声搅得心神难安——声音来自小区对面羽毛球馆的空调外机。
八旬夫妇 夜夜难眠
陈老伯家住6楼,平日习惯开窗通风,很少开空调。可自从窗外传来这种“嗡嗡”声,一家人的宁静生活被彻底打破。夜晚尤其难熬,周末从下午起便会持续响至晚上10时,工作日也会从傍晚一直运转到深夜。老两口通常晚上8、9时准备入睡,卧室离阳台仅两三米,即便只开纱窗,噪声仍不断钻入室内,令他们难以入眠。
7月初,陈老伯的儿子开始向相关部门反映。三林镇城管上门核查后,也认为空调外机噪声明显,承诺督促球场整改。球馆随后采取了降噪措施。8月22日,镇里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在北边界外一米、正对外机处进行了日间检测——因该馆经营时间不超过晚上10时,未做夜间测量。最终报告显示噪声“达标”。
然而,这份“达标”的结果并未换来实际的安宁。陈老伯的儿子表示,整改后噪声仅略有减轻,父母依旧睡不安稳,“耳朵边老是嗡嗡的,和之前差不多”。
窗外噪声 声声入耳
晚上8时许,记者来到陈老伯家中。一提起噪声,老两口的脸上就写满了疲惫。“我们快八十岁了,眼睛不好,耳朵却灵得很,这声音真的太熬人。”陈老伯说,“有时候刚眯着,又被嗡醒。”
从阳台望去,约20米外是羽毛球馆的外墙,茂密的树丛后隐约藏着两台空调外机。陈老伯指着树叶最密处无奈道:“你看,根本看不见机器,但一到晚上,声音就从那儿传过来。”
当时小区周边已一片静谧,但那阵低频噪声却依然清晰可闻,伴随微弱震动,持续萦绕在耳边,即便站在室内也令人不适。
陈老伯的儿子质疑:检测在下午时段进行,周围车流声、环境音可能掩盖了机器运转声;而夜间安静时,低频噪声更容易穿透建筑,甚至与窗户、墙体产生共振,导致室内感受更明显。人耳对低频噪声本就更敏感,数值达标并不代表不影响生活。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入户感受,并在夜间实测。
为验证这一说法,记者随后前往场馆外墙边查看,由于周围环境嘈杂,机器运行声几乎被淹没;可一回到老人家中阳台,同样的“嗡嗡”声再度清晰浮现,与先前形成鲜明对比。
达标扰民 如何破解
记者随后联系三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回应道,经检测,空调外机噪声确已达标,距离居民楼二十多米“并不算近”,且设备无故障运行。他们坦言,目前没有针对“低频震动感受”的执法事项,对于这类“达标却扰民”的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记者查询发现,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对社会生活噪声管控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其中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采取优化布局、集中排放等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这为处理类似空调外机噪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针对当前“达标却仍扰民”的现实困境,业内人士提出三点建议:检测应更贴近实际生活场景,在居民室内及夜间等不同时段补充测量,更全面反映噪声影响;由社区或属地部门搭建协商平台,促进场馆与居民沟通,通过调整设备运行时间、加装隔音设施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可采取临时性措施,如为受影响严重的居民安装隔声窗,改善室内声环境。
“希望这个问题能早日解决,我们只盼着夜里能安安稳稳睡个觉。”陈老伯的话语中带着期盼与一丝疲惫。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季晟祯 实习生 雷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