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漳州市中医院安宁疗护病区正式揭牌启用。2017年至今,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3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龙岩市被列入试点城市。
安宁疗护旨在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尊重、舒适与爱,使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对安宁疗护的关注和需求持续增长,但安宁疗护事业在推进时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破解落地困局,方能让安宁疗护为更多人托举起生命最后的温暖与尊严。
探索安宁疗护的良性盈利模式,让安宁疗护可持续发展。安宁疗护以舒缓治疗和人文关怀为主,但在部分试点医院,医疗项目之外的理疗、心理关怀等项目尚未建立明确的收费体系,收费回报常与医疗资源投入不成正比。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包括政府专项补助、社会资本投入、慈善捐赠及公益义卖等。同时,鼓励社会办医,引导民营机构参与安宁疗护建设,并探索将相关服务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及其他补充保险支付范围。此外,要制定非医疗服务项目支付标准,探索按床日付费等制度,增强机构自身运营能力。
加强安宁疗护专业化建设,重视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安宁疗护融合了生理舒缓、心理支持、社会关系协调等多维度要素,是一项涉及众多科室和专业的“大工程”。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宁疗护的医务人员多由医院其他科室调任而来,更欠缺兼备医学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此,需建立完善的安宁疗护学科体系,推进其他衍生学科建设,扩充安宁疗护人才队伍。此外,安宁疗护目前缺乏良好的晋升和评估机制,医护人员晋升仍需挂靠肿瘤等其他专业。需尽快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通道,提高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以增强人才梯队的稳定性。
优化资源配置格局,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覆盖。记者走访发现,在漳州一些地区,尤其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边远和农村地区,安宁疗护的可获得性较低。专家指出,安宁疗护相关服务逐渐下沉是趋势,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居家与医疗机构等场景的灵活切换。可先在市区设立居家安宁疗护试点地区,推广社区安宁疗护模式,明确社区居家安宁疗护的准入与服务标准,鼓励各地制定精准、专业的管理规范与实施细则。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网和远程关怀团队,让更多具有热情和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其中。
加强生命文化教育宣传,重视医学人文工作。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人纠结:“我把老人送到安宁疗护病房,是不是不孝?”也有许多受访者认为选择安宁疗护就是放弃治疗。这不仅影响安宁疗护普及,更可能让患者错失缓解痛苦的机会,让家属背负更多道德压力。善终是每个人的权利,死亡是重要的人生课题。应积极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生死观。此外,安宁疗护从业人员的职业耗竭严重,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强化心理疏导和支持,并进一步规范相关制度,避免从业者暴露在职业风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