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要具有家国情怀、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一人才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为思政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空间。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必须以思政引领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思政教育正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活动需要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这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通过三大机制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其中,价值引领机制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注入持久内生动力,引导创新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伦理规训机制通过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构建“负责任的创新”,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导向;协同整合机制通过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有以下实践路径:
构建价值与能力融合的育人体系。构建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是思政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路径。要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开发“新质生产力导论”“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等交叉课程,将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责任、产业报国等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推行项目制学习和案例教学,通过“智能制造”“数字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建设校企协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一线感受国家战略需求,锤炼专业本领。此外,还要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将价值观培育贯穿课程教学、实践训练、毕业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建立科研与思政协同引导机制。建立科研与思政协同引导机制是思政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要将思政要求全面纳入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常态化的国家战略需求解读机制。通过定期组织政策学习、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科研人员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引导科研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构建完善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成立由思政教师、科技专家、行业代表等组成的伦理委员会,制定科技伦理规范和审查标准,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活动实施全周期伦理风险评估。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伦理困境讨论等方式,提升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担当。要营造追求卓越、协同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和技术研讨,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和知识融合。
打造校政企融合创新共同体。打造校政企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是扩大赋能效应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实体平台,整合政府政策资源、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人才优势,构建“需求识别—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体系。其中,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和需求引导,企业要提供技术资源和实践平台,高校则要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要在产学研合作中强化思政元素的融入,嵌入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素养培育,通过企业导师授课、岗位实践、项目合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要组织兼具科技与思政教育背景的宣讲服务团,深入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开展技术推广和价值宣讲,既解决技术转化难题,又传播创新理念和价值导向。要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新质生产力与职业发展”等专题讲座,邀请行业领军人才、技术专家分享产业前沿动态和创新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深化对专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机制、路径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突破。通过构建价值引领、科研协同、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精神动力和伦理保障。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完善协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832]、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2xsxx2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