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无效投资 “放水养鱼”激活市场活力


  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如此总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但在创新生态建设中,企业和政府仍面临激励不足、定位模糊等问题。而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则面临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和利益分配机制不畅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十五五”我国完善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近日,就创新生态建设,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市前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

  要因地制宜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2025年超越东京—横滨集群,成为全球首要创新集群。您认为创新主导力量是什么?

  唐杰:以深圳—香港—广州为代表的大湾区创新能力提升,背后是科研能力提升。该评选的核心指标是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研论文发表量,今年加入了风险资本交易指标。2025年,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科研论文指标上超过东京—横滨集群,风险资本交易活跃,同时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稳定,最终实现排名登顶。

  大湾区当前是国内主要的“产业创新中心”,专利占比远高于论文占比。但专利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赖北京、上海等地的基础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大湾区聚焦科学成果产业化,与东京创新模式相似。而北京是国家的“科学中心”,人均和总量科学论文位居全球第一,科学与创新大致匹配,但产业化环节多在深圳完成。而上海则是“科学与创新平衡型城市”,科学研究与产业转化能力均较强。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全国主要城市或者区域都在制定形形色色的产业政策。您如何看待不同城市间产业政策的选择?

  唐杰:产业政策制定应该基于城市基础与工业底色,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要因地制宜。以深圳为例,2022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这个产业政策追求规模化发展,适配深圳作为经济体量近4万亿元的城市规模需求。而杭州通过聚焦数字产业,推动其向所有产业蔓延,形成数字经济主导的模式。

  对于各地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不宜简单以优劣论之,需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适配。深圳“20+8”的产业政策若复制到杭州可能不适用,而深圳想要复制杭州的数字经济政策也难落地。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生态,确保政策与产业生长规律匹配。这其中最关键的要点是要注重强化公共政策与创新政策的相互配合,支持创新能力培育。从深圳的实践可以看到,成熟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正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

  高校要打造“大学园区”生态

  证券时报记者:高校在创新生态中发挥什么作用?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协作应如何推进?

  唐杰:高校要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需要时间,无法短期见效,而是应该“厚积薄发”。以近几年创新效果显著的合肥为例,其背后是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经半个世纪形成的创新能力。深圳高校需经历长期培养,初期依赖“周末院士”(即外地的院士利用假期赴深圳研究),然后逐步培育本土院士和教授团队,最终实现成果从高校向企业转移。

  在协作推进路径方面,首先要开放共享资源,如高校重点实验室在保障和满足高校师生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向全社会开放,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设备短缺问题;在优化高校评价体系方面,要改变“唯论文”导向,允许教授在教书、专利转化、论文发表中多元选择,鼓励教授与企业合作,如合办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等。同时,参考哈佛、麻省理工周边生物产业集群,高校要打造“大学园区”生态,围绕高校布局创新企业,推动师生创业,形成“知识创造—产业转化”闭环。

  证券时报记者:广州知名时尚品牌和跨境电商企业希音通过创新成长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您近期到过希音调研,其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唐杰:我近期到广州的希音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进行过调研。它的成功有多个原因。首先,持续对生产流程和技术进行迭代,除了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系统,还通过制作技术小工具,降低缝制衣服鸡心领、花边以及缩褶等工艺的难度,然后运用模版制作手套,缝制后经激光直接切割成型,优化生产流程,再到探索实现运动衫叠布、裁剪、缝制自动化。在技术层面,公司通过不断加大数字技术的应用,得以持续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全链路构建了“设计—生产—销售”的数字化运营,将全链路的信息流转实时打通和精准匹配,从而实现柔性“小单快反”模式以产定销,在源头就减少浪费,从而大幅降低库存和浪费,实现降本增效。在这种模式下,各方都能降低成本并获得收益。

  最后,在培训方面,公司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培训产业链从业人员,分初级、中级、高级培训质检及设备操作,以提升生产效率;在激励机制方面,希音则是将所有激励用数字化分配,每个环节均可让服装厂获得收益。

  “放水养鱼”激活市场活力

  证券时报记者:从全国范围来看,针对“十五五”规划,在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政策建议?

  唐杰:一是明确从“增量”城市化转向“存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中央提出的“城市更新”等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单位建筑面积GDP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建立通过效率提升而非规模扩张的发展方针。转变“重投资、轻效率”的发展观念,从“追求GDP增速”转向“关注单位投入产出效率”,如计算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的GDP产出,同时提高消费率,减少无效投资,通过“放水养鱼”激活市场活力。

  二是在“地均GDP”基础上,探索建立“时空维度”的产出指标,充分释放闲置存量空间(如写字楼、公共设施、科研装置等)的产出潜力,考虑由政府牵头搭建统一平台,制定空间使用标准,推动全国存量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鼓励要素跨区域流动,包括放宽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区域流动限制,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需求,不因短期企业“人才流失”焦虑,而是通过营造长期创新环境,如公共服务、产业生态等吸引人才回流。同时参考美国跨区域流通的教训,推动要素在大湾区、长三角等城市群内自由流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