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用清
9月22日,日本自民党发布总裁选举公告。选举将于10月4日进行投计票。围绕继任人选,自民党内外的各种派系、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迅速展开角逐。然而,从宏观的政治生态来看,无论最终花落谁家,都难以逆转自民党整体衰落的趋势,也难以阻止日本政治碎片化和多党化格局的不断加剧。究其原因,日本政坛如今的局面是由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共同决定的,是潜在危机集中爆发的浅层表现。
自民党难以重建民众政治信任是日本政局混乱的首要原因。作为日本战后长期执政的最大政党,自民党几乎与“日本政治”本身画上了等号。然而,其过度稳固的执政地位使得党内缺乏有效监督,腐败与利益输送频频发生。近年来接连曝光的黑金丑闻,尤其是涉及资金流向、企业献金与政策回馈的案件,严重削弱了民众对自民党的信任。更关键的是,自民党内部虽然屡屡尝试以更换总裁来修补形象,但这类人事更迭的表面动作难以解决自民党制度性腐败的深层问题。公众的失望直接表现为投票中的背离,导致自民党一年内在众议院选举、东京都议会选举和参议院选举中接连失利。可以说,政治信任的缺失,不仅是自民党眼下最大的软肋,也是日本政局碎片化的首要推力。
经济困境是影响日本政局的核心要素,它与政治不确定性之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自民党的治理困境。近年来,日本国内物价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大米等民生必需品价格屡创新高,使得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日益累积。同时,日本经过多轮磋商艰难达成对美关税协议,代价却是本国产业竞争力的严重削弱。两相叠加之下,日本社会对经济前景的焦虑情绪高涨,投资者缺乏信心、难以建立稳定预期,金融市场涨跌波动剧烈、频繁,政治稳定性因此被进一步削弱。于是,经济震荡与政治动荡相互作用,构成恶性循环,不仅制约了自民党政策的有效实施,也使任何一位自民党新总裁都很难建立起稳固的执政基础。
在经济压力之外,社会氛围的右倾化与民粹化,也成为当下日本政治动荡的重要推手。随着少子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加剧,日本不得不在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上倾向于吸引外国游客与外籍劳工。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排外情绪的高涨。大量日本民众认为外国劳工抢占了本地就业机会,外国游客破坏了社会秩序,这种情绪与现实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日本社会舆论日趋撕裂。一方面,日本政界在现实层面不得不依赖国际劳动力补充社会缺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本政客利用排外情绪来争取选票,刺激民粹化议题扩张,使得政治竞争愈发短期化、情绪化,导致制度性共识难以形成。日本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外溢使理性协商的空间愈发狭窄。
除了这些长期性因素,应注意到日本政局还叠加了短期性的催化剂,即“选举疲劳”。如前所述,一年之内日本已经接连举行了3次大型国政选举。频繁投票极易透支选民的热情与信任,使其失去深入思考政策取舍、理性投票的耐心,转而支持以“短平快”方式宣传情绪化口号和极端立场的新兴政党。由是,选举易沦为“谁能制造更大声量”的竞争场,加剧政治娱乐化和庸俗化风险。若新任首相上台后为摆脱“少数政府”局面,选择解散众议院、重新举行大选,民众的“选举疲劳”情绪势必进一步放大,进而推动新兴政党势力继续扩张、多党格局进一步强化。参政党党首已经公开提出在下次众议院选举中力争扩充至50席,这一口号无疑基于对“选举疲劳”认知的敏锐判断。
总而言之,自民党的政治信任危机、经济困境的恶性循环、社会右倾化与民粹化的蔓延,以及选举疲劳带来的短期冲击,共同构成当下日本政治不稳定的多重逻辑。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彼此放大,使得日本政局的动荡呈现出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新总裁的出现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政治热度,但难以根本性改变碎片化、多党化的政治生态。日本政局的混乱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其影响还很可能外溢,有必要持续观察,并在区域层面为可能出现的波动做好准备。(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