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今天下午,国家医学中心主体医院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精准把握“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契机,聚焦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紧迫课题,签署战略合作。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多学科专业人才培育、临床诊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这一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板块,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挑战。2021年发表在英国《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的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学生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2025年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综合分析了1990—2021年的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各专业同道携手共进,共同探索破局之路。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双国家中心”强强联合,标志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资源整合、协同发力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回应了紧迫的现实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表示,两家医院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有着诸多举措和成效,希望双方在未来合作中聚资源、谋创新、同发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邵阳副院长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洪莉副院长签约,江帆书记、顾红亮副书记、狄建忠副主任、朱敏处长、吕玉新处长、肖俊杰书记、赵敏院长、周慧芳书记和与会专家学者一起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高发病率、低服务率”的严峻态势。“双国家中心”的携手并非偶然,而是应对以下多重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问题普遍化与低龄化的趋势: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在儿童青少年中检出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理问题不再仅是青春期的“专利”,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也屡见不鲜,亟需更早的识别和干预。
此外,不可否认,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身—心”割裂的传统服务模式困境。儿科“看身不看心”,精神科“看心难顾身”。因此,“双中心”携手旨在打破这种壁垒,推动“身心一体”的整合式医疗。
第三,专业化人才与服务的巨大缺口。儿童精神科医生极度稀缺,基层能力薄弱:学校、社区的心理老师、全科医生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和转诊支持,无法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双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肩负着制定标准、培训人才、辐射基层的重任。
第四,社会认知偏差与病耻感。许多家长和老师仍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性格软弱”,或担心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而拒绝寻求专业帮助,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双中心”的权威联合发声和科普,有助于提升公众科学认知,减少病耻感,营造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市卫健委副主任狄建忠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问题兼具公共卫生属性与社会属性,绝非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的“独角戏”,期待未来与教育、宣传、政法、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同向而行。“希望教育者的仁爱之心、医者的精湛之术、政策的创新智慧,多方同向发力,方可构筑起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实屏障。”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期待。
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介绍,“双国家中心”的合作绝非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下沉、技术赋能,构建一个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院长赵敏说,双方将构建“医院—学校—社区—家庭”联动服务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深化科学研究与数据驱动、创新服务供给与技术赋能、加强全域科普与预防干预等领域深化协作,持续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有效供给,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为提升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福祉贡献上海力量。
原标题:《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海“双国家队”出手:市精卫中心、儿中心签署战略合作》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范鑫 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