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水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还有富民效益。围绕域内河渠水系,肥乡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做好特色农业与采摘休闲旅游结合文章,建成了万亩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培育了凤湖蟠桃、田寨玫瑰香葡萄等特色品牌。通过发展林果经济,实现增绿增收共赢,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以河渠为线,延伸打造乡村振兴片区,联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打造环村生态,发展特色产业。仅团结渠沿线就带动了4个镇20多个村庄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推动了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真正实现“幸福河湖、水润肥乡”。
绿色生机
“不仅是凤湖湿地,在肥义公园和北高镇都发现过白鹭的踪迹。”肥乡区林业局森防站站长王有方对记者说。
绿化造林和水资源生态称得上是区域环境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优质的水资源为白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那丰茂的森林绿植则让白鹭在此地享受到更加舒适的栖息环境。
而在造林绿化方面,肥乡区的成绩有目共睹。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肥乡区全力构建绿化大框架,连续多年实施了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河渠绿化、特色基地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等造林绿化工程,今年已完成造林2050亩。截至目前,全区绿化面积达18.6万亩,林木覆盖率24.72%。
“我们在造林绿化中坚持‘点线面’结合、分类推进。‘点’就是村庄,‘线’就是国省干道、村庄道路,‘面’就是覆盖道路和村庄的周边区域。”肥乡区林业局造林绿化办主任王一惟说。
肥乡区村庄绿化工作起步较早,2016年起就重点实施了团结渠观光带沿线、辛安镇镇观光带旅游片区、西吕营镇观光旅游片区、东漳堡镇观光旅游片区等4个片区100多个精品村庄绿化,年年植绿造林,为争创省级森林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为破解平原地区造林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肥乡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区9个镇,深入全区265个村庄逐地块对照、逐路段查找,对村庄闲散荒地、废弃坑塘、沟渠、窑厂、空闲宅基、田间道路等进行排查,摸清底数,科学规划绿化空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增加集体收入、发展“绿色银行”为切入点的村庄绿化方案,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既美化绿化了家园,又弥补了村集体经济不足的短板。
今年,肥乡区创新实施“水利定界、林业造林、村集体管护”模式,协调区水利局、区林业局、镇村签订三方绿化协议。区水利局负责提供河渠用地边界,区林业局组织施工队开展造林,造林成活后交村集体负责后期管护,造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肥乡人种树护绿,既守住了好生态,又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目前,肥乡区有25个省级森林乡村,34个省级绿化提升村,数量在全省各区(县)名列前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城乡绿化潜力,更新老化树种,完善高速两侧林带建设,全面推进全域绿化造林高质量发展。”肥乡区林业局主要负责人马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