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瓶颈增强碳市场活力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擘画出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提出17项具体任务。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标志着中国特色气候治理正从行政推动迈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作为重要的市场化规制工具,碳市场通过“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机制将企业减排成本内部化,提升了减排效率,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如今覆盖范围已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运行,强制与自愿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碳市场架构由此成型,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入系统集成的新阶段。

在取得显著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碳市场仍面临多方面的发展挑战。从碳价看,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虽稳步上升,但与欧盟碳配额(EUA)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过去4个履约周期,CEA平均收盘价分别为52.84元/吨、57.05元/吨、80.08元/吨、89.06元/吨,而同期EUA价格普遍维持在每吨60欧元至90欧元的区间。两市价差反映出我国碳价形成仍受免费配额、交易产品和参与主体单一等因素制约,价格信号的传导与预期锚定功能不足。从运行机制看,市场活跃度仍显不足,临近履约期成交量与价格明显放大,说明市场仍以合规驱动为主,基于碳资产管理的常态化金融化需求尚未充分形成。从市场结构看,参与主体仍以履约企业为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有限,交易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碳金融创新工具发展较为滞后,限制了市场深度和流动性的提升。

破解我国碳市场当前发展瓶颈,需以有效市场激活交易活力,以有为政府筑牢机制保障,完善价格机制,优化市场结构,强化数据支撑,多方协同发力推动碳市场健康成熟发展。

完善碳定价机制,增强市场活力。当前碳价水平未能充分反映真实的减排成本,需通过优化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等措施,提升配额的稀缺性。基于国家减排目标和行业减排潜力,科学设定并动态调整全国和重点行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当碳价出现过快上涨或下跌时,通过投放或回购配额来平抑市场波动,保持碳价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积极探索碳市场与绿色电力交易等机制的协调衔接,研究建立碳价与绿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提升碳价信号的有效性。完善碳配额拍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丰富交易产品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引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改善市场流动性。加快创新碳金融产品,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工具,为市场提供连续、透明的价格信号和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鼓励开发与碳资产相关的结构化产品、资产管理产品,积极探索碳信托、碳基金、碳债券等创新产品,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研究推出碳保险产品,为碳交易提供履约保障,降低交易风险,不断提升市场深度和广度,增强碳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

强化数据基础和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制定统一规范、可追溯、可审计的碳数据基础设施与统一方法标准。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建立严格的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碳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披露企业碳排放数据、配额持有情况、交易记录等信息,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同时,推动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碳市场中的应用,实现数据采集、验证、披露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慧化水平。加强碳市场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使碳价更好发挥资源配置、激励创新与支撑长期减排的核心作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