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体育流量拓展消费增量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2025年“体重管理年”的正式启动,政府、医疗机构、健身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村BA”“苏超”经济效应的集中爆发,折射出大众对体育赛事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15分钟健身圈”“智慧健身跑道”的提质扩容,体现出数字技术正为体育事业注入强大动能。

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近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赛事经济、户外产业和冰雪经济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市场不断扩张。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已超484万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5.4亿人,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出超1.4万亿元,体育产业消费潜力不断凸显。

也要看到,当前仍然存在诸多堵点与难点,制约相关产业发展。例如,攀岩、滑板等体育项目因场地限制难以有效提升参与度;热门赛事票务紧张、体育赛事“饭圈化”等市场监管问题日益凸显;各地区、项目类别间协同不足,也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或赛事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高。如何接得住流量、留得下消费,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推进体育产业拓展增量,应从产品供给、消费需求、经营主体等多端协同发力,延长消费链条,增强市场联动效应,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质供给激活产品端创新。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深化地域特色打造原创赛事IP,做强区域性体育活动,规范开展赛事评级,全面提升职业赛事水平;推动户外运动生活化、大众化,聚焦“80后”“90后”核心群体,提供智能化、年轻化运动装备,推进差异化项目创新,如打造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力度,丰富发展涵盖康复、训练等个性化需求的体育用品,明确产品分类,做优居家、适老、监测等功能型品牌标签。

多元场景服务消费端扩容。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打造“体育消费节”,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兑换奖励、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实现全民共享体育消费红利。改造升级传统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增设滑梯、绳网等,拓展攀岩、滑道等专业运动场景,丰富健身体验。

精准导向支撑主体端赋能。充分发挥广大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响应灵活等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金融支持名单,通过定制融资方案、给予财政贴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等问题。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品牌赛事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良好环境保障监管端增效。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体育消费整合资源,为赛事主体对接金融服务、商业配套等服务提供便利。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购票流程,畅通公众赛事购票渠道,创新票务惠民方式。推进体育、教育、海关、税务、统计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统筹协调与应急联动机制,确保重大活动与突发情况下能快速响应与高效调配资源,提升数据支撑保障服务能力,平衡好活力与秩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