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吴琦
ETF跟踪指数的成份股调整,由此引发的市场非正常波动,引来投资者各种质疑。
一些有争议的上市公司在股价高位被指数纳入成份股,ETF在调仓时,需按规定买入新纳入的成份股,被投资者质疑为主动资金“接盘”。药捷安康等公司被纳入指数时,ETF的被动买入行为就被投资者如此看待。
今年,一些专业投资者利用港股通规则、指数规则,在判断一些上市公司即将被纳入指数成份股之前提前布局套利。这种套利行为还发生在债券上,在首批科创债ETF募集成立之前,不少债券投资者提前布局,将部分成份券价格推高至高溢价,待科创债ETF募集建仓之际不得不溢价买入成份券。这些现象进一步加深投资者对ETF扮演接盘侠的印象。
进一步来看,指数产品创新不足,供选择指数依旧较少,不能满足机构和投资者需求,当前ETF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已愈发凸显。不少基金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陷入“运动式”发行的怪圈,不顾市场实际需求与自身投研能力,扎堆推出相似标的、相近策略的产品,导致大量同质化ETF涌入市场。
这种粗放式的发行模式,对投资者与基金公司而言均造成显著的资源浪费与潜在损失。过多同质化产品增加投资者筛选难度,且部分产品规模快速缩水后可能面临清盘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对基金公司而言,盲目跟风发行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因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规模缩水,最终沦为迷你型基金,削弱自身口碑。
ETF生态建设亟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监管层、指数公司、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等各方需协同发力,直面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动ETF市场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要求指数公司在成份股审核阶段就应进行更严格的合规审查,包括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潜在风险等,并与基金公司充分沟通,尽可能避免将有潜在问题、股价异动的公司纳入指数,从源头上降低各种潜在的道德风险。
目前国内指数公司数量极少,而券商研究机构等均具备编制指数的能力,且海外也有相关成熟案例可以借鉴,基金公司可以加强与券商研究机构和相关机构合作,编制相关指数,发行相关ETF产品。
在ETF发行上,基金公司应该具备前瞻性,减少运动式追热点,减少资金扎堆流入对指数成份股或成份券的压力,避免对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在解决同质化竞争方面,基金公司应该通过提升投研能力、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来提升竞争力,进行差异化发展。中小公募可以避开同质化红海,深耕细分领域(如主动型ETF)、区域市场或特定资产类别,实现错位竞争。
各方还应该加强对ETF成份股和成份券的监督,确保市场公平和透明,提高ETF产品以及跟踪指数的信息披露,同时做好预期引导和风险提示,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产品风险。
产品风险评级体系也亟待完善。监管机构可以对复杂ETF产品如杠杆ETF等,实施更严格的准入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风险评级准确反映产品真实风险,为产品创新提供试验田。
此外,基金管理人在营销过程中应该充分、清晰地揭示产品风险,特别是对于结构性复杂、波动性高的产品,必须做好风险警示和投资者教育。敢于及时纠正错误,对不规范之处进行修正。在药捷安康股价波动期间,几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基金管理人在ETF申购赎回清单中,用现金对个股进行申购替代,规避了成份股股价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在这方面,ETF很好地发挥了其透明性和及时纠错的能力,规避波动,严格控制了投资者损失,防止事态进一步发酵。
在ETF发展过程中,基金管理人应承担起投资者教育的主体责任,帮助投资者理解不同ETF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引导其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和短期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