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10时,停车场A区停车位停满了车。
罗艾敏 摄
9月20日早上8时,停车场C区的众多车辆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受访者 供图
“从来没见过这么空的停车场,以前几乎24小时是满的。”9月20日零时起,长沙滨江文化园停车场实行收费,于是场内大量僵尸车“一夜之间全部消失”。这是滨江文化园自开放以来首次收费。此前,滨江文化园停车场因停车难、停车乱多次引发关注。收费之后,市民停车还难吗?如此定价,市民满意吗?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罗艾敏
【不收费】
停车场被僵尸车占位,经常排队等车位
9月19日22时,记者在滨江文化园停车场A区看到,虽场馆已闭园,但车位全部占满。多辆汽车前窗放置着“即将进行收费管理”的通知单。值班保安介绍,这些多为长期停放的“僵尸车”,接近一半车位被这类车辆占用。
“劝离、打电话、登报,方法都想尽了,还是清不完。”一名多年负责夜班的安保人员表示,他值夜班多年,即便是到了晚上,停车场也鲜少有空位,“收费之后应该会有好转,既然都要收费,那就没必要非停这不可了”。
事实上,三馆一厅停车难一直困扰市民多年。此前,长期占用停车场车位的车辆名单还多次登上过三湘都市报。之前就有市民反映,“上午9时入场,排队一小时还是没有停车位。”
9月16日,长沙滨江文化园发布公告,9月20日零时起,滨江文化园停车场实行有偿服务收费管理。
园区表示,原有的免费停车模式导致大量车辆长时间占用停车位,造成了停车资源的浪费,也给园区停车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实行收费制度旨在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需求,引导车主合理使用停车资源,提高车位的周转率,让更多有实际需要的市民和游客能够便捷停车。
【收费后】
僵尸车“一夜之间消失不见”,停车位充足
“从来没见过这么空的停车场,以前几乎24小时是满的。”9月21日早晨,长沙滨江文化园的保洁工作人员雁阿姨感叹。
她告诉记者,19日晚工作人员就清理了多辆僵尸车,“要开始收费以后,这些车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21日9时30分,长沙市民李先生前往图书馆,顺利找到停车位停车。“以前8时30分来排队都只剩零星车位,但今天早上过来,停车位很充足。”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得比较远,开车前往是最方便的,“每次来停车都特别麻烦,附近也没别的停车场,小区停车场不让进,商场的车位也不好找,现在好多了”。
“2015年开园的时候,我就经常来看书。前几年还能停车,这两年晚来一会儿就没车位了,我就不怎么来了。”9月20日17时,市民黄先生拿着借好的书走向停车场,让他出乎意料的是,当天下午入场的时候,还有不少的停车位。“当时建成的时候,我就提过建议,觉得停车位太少了,这么大一个公共区域,只有几百个停车位,根本不够用。”黄先生说。
记者检索发现,今年7月也有市民反映过相关问题。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回复称,园区723个车位,需要承担四个场馆(长沙图书馆、长沙博物馆、长沙规划展示馆、长沙音乐厅)的游客车辆停放。园区已采取在内部主干道增设一百多个临时停车位、停车场增派工作人员、入口工作人员前置服务,解释、劝导、指引游客车辆至周边停车场停放等工作措施。
【收费标准】
1小时免费,超1小时连同前1小时一同计费
记者注意到,园区9月16日发布的收费标准为:白天时段机动车首小时内及首小时后均为5元/小时。9月20日,滨江文化园停车场更新了收费标准。
根据最新的收费公告,停车场1小时免费,超过1小时连同前1小时一同计费。白天时段(07:00—20:00)小车首小时内2元/半小时,首小时后2.5元/半小时;夜间时段,1元/小时,24小时限价30元。
新能源车辆停放2小时内(含2小时)免费,超过免费停车时间从进入停车场起计算,停车费按长发改价费【2021】69号文件收费标准减半收取。其他车型按所占车位计算。
对此,记者咨询了长沙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三馆一厅停车场、路边停车收费标准正在优化中,会听取市民建议。对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就是因为收到了一些市民的反映。”
根据长发改价费〔2021〕69号、长发改价费〔2022〕117号文件,长沙滨江文化园停车场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市、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制定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指导标准,停车场经营者或管理者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自主确定具体执行收费标准。目前,该停车场执行的是城区其他执行政府指导价公共停车场一级区域最高收费标准。
声音
市民:3个多小时停车费超15元
希望降低收费标准
“我觉得还是有点贵。”李先生算了一下账,自己一般上午到图书馆,看一天书大概是6个小时,停车费将近30元,“如果我只是借书,至少也得花3个多小时,停车费用也超过了15元。我在五一商圈停车白天也才花20多元,没道理图书馆比商圈还贵吧?”
还有众多市民向相关部门建议,延长免费时长,降低收费标准。“既然知道问题的根源在过夜车,应该想办法精准施策,而不是对普通读者、游客一收了之。”一市民建议,强制拖离僵尸车,将各场馆入馆在馆数据与停车数据互联互通。
还有市民建议:“可以通过馆内扫动态码签到,让真实在文化场馆阅读、参观的读者、游客,其车牌24小时停车免费。”
记者手记
收费不是终点
应是服务升级的起点
站在滨江文化园空旷的停车场里,雁阿姨的感慨让人深思。收费制度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除了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的“僵尸车”,却也意外划伤了部分普通市民的钱包。
这场收费改革暴露出公共资源管理的两难:完全免费容易滋生滥用,全面收费可能误伤刚需。市民建议的馆内签到联动停车系统,或是更智慧的解法——用技术手段区分过夜车与真实需求者。
值得注意的是,停车费调整后,园区723个车位的周转率显著提升,但部分市民可能会因为成本增加而减少到访频次。公共文化场所的停车定价,或许需要引入分时分级收费、文化消费抵扣等柔性机制。
收费不是终点,而是服务升级的起点。毕竟,停车收费的初衷不是增加收入,而是让车位流向最需要的人。因此,唯有让收费机制更人性、更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停车易、文化近”,而不让高停车费成为市民走进文化场馆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