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抒发“书剑丹心”


  高倩

  说起颜真卿,后世对他的了解多为流传千古的颜体,但其浓墨重彩的人生,仍有大量传奇故事可以挖掘。近日,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首演,在“书坛巨擘”这层身份之外,多面呈现颜真卿的书剑丹心。

  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通过“歃血”“兵援”“遭陷”“祭侄”“受命”“就义”等9个场次,把颜真卿的人物层次逐渐铺展:他不仅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家,更是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安史之乱中,他仗剑奋起,联合河北十七郡歃血结盟,以誓死平叛的决心守卫家国;李希烈叛乱之际,已届古稀之龄的他又孤胆深入虎穴,最终悲壮殉国。

  编剧蔡赴朝以“立意至高、动机至真、性格至烈”的文本为剧目打下坚实基础,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从“兵援博清”时夫妻二人以白绫明志的决绝,到“遭谗被贬”时直面奸佞诬陷的刚直;从“受命出使”时单刀赴会晓谕叛将的无畏,到“就义”时身陷烈火从容赴死的壮烈,《颜真卿》的推进节奏跌宕有致、错落得当,完整而立体地把颜真卿一角立在了舞台之上。主创团队多次表示,《颜真卿》是一部“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的作品。唱腔设计、作曲朱绍玉曾说,区别于眼下一些容易把唱词写得“别别扭扭”的新戏,《颜真卿》有难得的诗意,格式、韵脚都符合京剧音乐韵律。文本与音乐的充分结合,让《颜真卿》守住并精彩地发扬了京剧艺术的本体特色,比如,当颜真卿悲切悼念兄长颜杲卿、侄儿颜季明时,一段反西皮二六如泣如诉,肝肠寸断;全剧结尾部分的反二黄则变化莫测,高潮不断,层层激荡间,颜真卿的复杂心绪被演绎得一唱三叹,充满感染力。

  在行当配置上,剧中三位核心角色颜真卿、王倩儿、韦夫人分别以老生、青衣、老旦来塑造,兼有武花脸、小花脸等,看点丰富。同时,张建峰、窦晓璇、翟墨,马博通、王茜、崔冉,裘识、张梓溪、王中女三套主演阵容汇聚了京剧艺术的多个流派,在梯队建设和国粹传承的层面,《颜真卿》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在舞台呈现上,《颜真卿》运用了更加当代化的表达语汇。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从传统戏曲中提取了“帐杆”元素,经过放大、罗列等种种变化后,帐杆或纵贯如剑戟刀枪,或舒展似竹林毛笔,流畅灵活地带动着城阙、军帐、宫廷、禅庙等场景的切换。另外,一弯弧形表演区域从乐池延伸向观众席,把三面临席的中国传统式舞台与西方镜框式舞台结合起来,一种几乎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感受把观众强烈地拉进了《颜真卿》的情感脉流中。

  《颜真卿》抒情之浓墨重彩,是全剧的突出特色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名扬天下,但如何在舞台上诠释它的苍劲精妙和饱含的悲愤之情,是一大难点。

  《颜真卿》不囿于书法本身,而是从安史之乱爆发后颜杲卿、颜季明战死疆场,只余几捧遗骨被寻回的背景切入,带出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的惨烈往事,把《祭侄文稿》的情绪烘托至极致。此刻,舞台上一抹宛若鲜血的猩红横亘全场,几十顶头盔高挂半空,似头颅高悬,一束追光打亮颜真卿,他悲怆挥笔,《祭侄文稿》断续涂抹的文字以影像的形式浮现,把“天下第二行书”的重要意义变得具象可见——知其珍贵,更要知其之所以珍贵。

  《颜真卿》以属于表演艺术的方式,补全了许多观众对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的认知,而那份厚重炽热的报国精神与坚定信念,在当下的时代尤其发人深省。本报记者 方非 摄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