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今天(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主题是“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糖对牙齿的危害不止龋齿,还会损伤牙釉质,导致牙齿凹陷、牙龈炎、牙周炎,甚至造成牙齿敏感与疼痛等。
糖是如何损伤牙齿的?除了吃糖,还有哪些饮食习惯会损伤牙齿?
对牙齿来说
有“好”糖与“坏”糖之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爱牙日核心信息,建议大家在摄入糖时,要学会鉴别糖类。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对于牙齿来说,游离糖是“捣蛋”分子,大家通常说的“减糖”,是指减少游离糖的摄入。
非游离糖是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
游离糖有两种,一种是指在食品生产、制备、加工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糖浆等;另一种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司燕表示,在很多人眼中果汁看似健康,实际并非如此。果汁会将新鲜水果中原本含有的非游离糖——果糖,经过破壁、榨汁等处理过程后,转化为游离糖,对口腔有一定危害。
含糖饮料、糖果和加工零食是游离糖的主要来源。专家建议,每日摄入游离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低于25克,2岁以前儿童避免摄入游离糖。在限制游离糖摄入量的前提下,还应减少摄入频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口腔健康,也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儿童、成人超重与肥胖。
除了游离糖
这些饮食习惯也会伤害牙
专家介绍,除了游离糖,酸也是导致各种牙齿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pH值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牙齿表面矿物质脱落的临界pH值为5.5,过酸就会导致牙酸蚀症。因此,保护牙齿,还要减少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医师王晓燕表示,部分青少年存在将碳酸饮料当作日常饮水的习惯,长此以往,牙齿会长期处于偏酸性的环境中,其表面的矿物质会快速流失。若发现牙齿外形逐渐遭到破坏,且表面呈现出光滑性缺损,同时自身又有这类酸性饮食偏好,就需警惕酸蚀症。
孩子怎样刷牙才会更干净?
数据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牙齿患龋率超过70%,平均每个孩子超过4颗龋齿,12岁儿童牙齿患龋率近40%,人均1颗龋齿以上。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糖类摄入多,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刷牙方法不正确。孩子应该怎样刷牙更干净?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儿童口腔科副主任医师赵彦建议,儿童刷牙可采用圆弧刷牙法。
刷牙齿外侧面时,采用画圈的方式操作,另一侧外侧面同理,这种刷牙动作相比水平震颤法更易掌握;
刷里侧面时,应采用小幅度震颤复刷的方式;
刷前牙时需要将牙刷竖起来,因为若横向刷牙,牙缝部位难以清洁到位,上牙前侧的清洁也同理;
咬合面是相对容易清洁的部位,采用拉锯式来回刷即可。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最有效的方法,至少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晚上刷牙更重要。
当我们准备入睡时,口腔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唾液分泌量也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若牙面上仍残留细菌等脏东西,它们就会在静止的环境中大量、快速繁殖,进而破坏牙齿。因此,晚上睡觉前务必做好彻底的口腔清洁再入睡。
保护牙齿
需要规避这些误区
现在网络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牙齿保健观念,口腔专家提醒大家要警惕,有些牙齿保健说法,不但不能保护牙齿,反而成为导致龋病、牙周病甚至牙齿过早缺失的隐形推手。
只有小朋友才会得龋齿?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得龋齿。主要与两个关键要素相关:
口腔内存在细菌,这通常与牙齿清洁不到位有关;
日常饮食中摄入糖类食物,口腔中的细菌会利用这些糖类进行代谢并产生酸性物质。若牙齿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引发龋齿。
牙不疼就说明是健康的?
口腔疾病常进展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口腔疾病。一般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口腔疾病进展快,建议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洗牙后,牙齿会更敏感更容易得牙病?
洗牙后,部分人会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的情况。此时,牙齿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容易产生敏感,但这种敏感并不是洁治(即洗牙)导致,而是牙齿本身存在牙周问题的表现。若因担心敏感而拒绝洁治,牙龈会越退越多,越来越严重。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朝“问”健康》
记者/史迎春 龙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