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都市秋景


(来源:上观新闻)

我素来有早起散步的习惯。这秋天的早晨,天色尚带些灰蓝,街道上行人寥寥,唯有几个赶早市的老者挎着菜篮匆匆走过。路旁的草叶上凝着露水,晶莹圆润,若俯身细看,每一颗露珠里都藏着一个微缩的天空。我缓步走着,裤脚不多时便被露水打湿了,凉意透过布料渗进来,却不使人厌烦,反觉得清爽。

转过街角,便是公园。这里原是一处旧时园林,虽经修葺,仍保留着几分古意。园中有亭,亭中有个老人,日日清晨必至,捧一本书静读。我头一回见他时,只道是偶然,谁知竟成了这园中的一景。

今日他又在那里了。穿了件半旧的灰色夹克,头发花白,戴一副老花眼镜,就着晨光读一本泛黄的书。我走近时,他正读到会心处,嘴角微微上扬,眼角的皱纹便舒展开来,像是秋水上被风吹起的涟漪。

“老先生早,又在读书了。”我驻足问候。他抬头,推了推眼镜,笑道:“秋露沾衣好读书啊。这天气,这光景,不读书岂不辜负了?”

我便在亭中的石凳上坐下,问他读的什么书。“《陶庵梦忆》。”他将书皮翻给我看,“张岱这人有趣,明明家国俱亡,偏还记得那些琐碎风物,一碗粥、一盏灯、一场雪,在他笔下都活了过来。”

露水从亭檐滴落,啪嗒一声,正打在书页上。老人不慌不忙,自口袋中取出布帕,轻轻拭去水痕,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慰一个婴孩。“书不怕露水,”他似是看出我的心思,“倒怕没人读。书这东西,要有人气养着,才不至于成了死物。”

我问他何以每日清晨来此读书。

老人合上书,望向亭外渐渐多起来的人影,缓缓道:“年轻时在西北插队,那儿干燥,难得见露水。每日里黄沙扑面,读书成了奢侈事。后来回城,工作家事纷至沓来,竟抽不出整块时间读书。如今退休了,总算得闲,便想着把从前想读而未读的书都读一遍。”

他顿了顿,又道:“秋天最好,不冷不热,露水清新,空气里都是干净的味道。这时候读书,字句都像是被露水洗过一般,格外明亮。”园中渐渐热闹起来。有打太极的老人,有跑步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孩童追逐嬉戏,惊起草丛中的麻雀,扑棱棱飞上天去。阳光终于完全跃出地平线,将露水照得钻石般闪亮。

老人起身活动了下筋骨,将书小心地放入布袋中。

“明日还来?”我问。

“来,怎么不来。”他笑道,“只要天不下雨,露水还在,我便来。你看这秋露,短暂得很,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可正因为短暂,才显得珍贵。读书也是一样,人生能有几个秋天?能读几本书?都是数得着的。”

他蹒跚着走下亭阶,身影渐渐融入园景之中。我独自坐在亭内,看阳光一寸寸爬过石阶,将露水蒸腾成氤氲水汽。忽然想起家中书架上那些蒙尘的书本,它们等待许久,或许正渴望一个沾满秋露的清晨。

翌日,我也携了一本书到园中。不单是我,亭子里竟多了三五人,皆静静地读书。彼此不相熟识,却心有默契地相视一笑,各自沉入字里行间。

露水依旧沾湿衣襟,凉意透过布料,却让人愈发清醒。书页在指尖翻动,沙沙作响,与园中的鸟鸣虫声应和成趣。字句间的智慧,被秋露浸润得愈发鲜活,仿佛不是印在纸上,而是直接渗入心田。

原来秋露沾衣好读书,好的不只是天气,更是那份短暂而珍贵的心境。人生如朝露,而读书让我们得以超越时间的限制,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对话。那些被露水沾湿的清晨,因此而永恒。

组稿编辑:殷健灵

原标题:《十日谈·都市秋景 | 何源良:秋露沾衣好读书》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何源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