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哈工大跨省办学求索40年


  ◇“我们是全国首家跨省异地办学的重点高校。‘敢为天下先’,正与哈工大航天第一校的‘尖兵’使命相吻合。”

  ◇“哈工大人常说:手中有一颗纽扣,就想着为国家做一件大衣。”

  ◇哈工大聚焦山东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及现代化工业体系,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慧海洋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发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守勇 萧海川

  搭载着“威海壹号”01—02 星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面成功发射(2024 年 2 月 3 日摄)哈工大供图  搭载着“威海壹号”01—02 星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面成功发射(2024 年 2 月 3 日摄)哈工大供图

  40年前,一颗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种子”,肩负着国家重点高校跨省异地办学的梦想,播撒到山东滨海小城威海。

  40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从首批2个专业、200多名专科生的分校,到汽车工程学院从哈尔滨整建制搬迁到威海,到目前壮大为38个专业、1.4万余名本硕博在校生的威海校区,车辆、船舶、海洋等特色学科成绩突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重要助力。

  近日,记者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了解到其自觉肩负哈工大航天第一校的“尖兵”使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进行科研布局,创新育人方式加强人文底蕴和创新精神培育,已形成面向海洋的特色发展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加速迈向世界一流。

改革春潮中的“突击队”

  威海校区的博物馆橱窗中,一份1985年2月4日的《威海报》,头版刊载着一则消息:《太阳岛与刘公岛架起友谊桥:建立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达成协议》。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资源、高水平人才提出强烈需求。响应国家号召,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跨越千里来到黄海之滨兴校办学。

  “我们是全国首家跨省异地办学的重点高校。‘敢为天下先’,正与哈工大航天第一校的‘尖兵’使命相吻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威海校区首任校长强文义说。

  在海边荒滩上筚路蓝缕,启建高校。筹建之初经费拮据,建设者们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开工典礼上的奠基石是一块旧水泥板;为节省住宿费用,大家暂住在墙面尚未干透的教室里;校内道路泥泞,教职工自己动手填沟铺路;老教师们蹬着自行车到周边县乡中学招生;学生宿舍的双层铁床由教职工自行组装,学生被褥由女教工与周边村民共同缝制……

  历过几代人胼手胝足建设,今天的威海校区脱胎换骨。

  威海校区党委书记张淑娣表示,哈工大人深耕齐鲁、艰苦创业,建起全体系和美校园,坚守规格、潜心办学,在全国形成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40年来,威海校区探索形成“部委与地方共建、大学与城市共融、学校与校区共进”的新型办学体制。“我们抓住本科扩招、贷款融资、校区更名等关键机遇,实现办学规模扩大、条件改善、层次提升。”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威海校区校长谭忆秋介绍。

  近年来,一批标志性成果涌现:2020年,依托哈工大在校区建设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首个“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启用;2021年,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牵头研制的“威海壹号”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上天入海矢志为国

  2024年2月3日11时许,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携“威海壹号”01-02星等9颗卫星升入太空。

  “五年鏖战,终成正果。”回忆当时情景,校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罗清华感慨地说,这一突破了星间、星地数据高速传输关键技术的卫星星座,可为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上维权执法、渔船管控和应急救援等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260天完成02星研制出厂,3个月拿到卫星频率许可和电台执照,5天完成星箭对接……“威海壹号”卫星研发团队融合信息通信、电子科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与专业,先后有15名教师、18名本硕博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们将行军床搬进项目一线,将课堂所学就地化作研发所用。

  这股干劲,源自哈工大人代代传承的报国情怀。

  校区北门外不远处黄海岸边,一栋白色的实验楼前,布设着约6000平方米的长条雷达阵列,这是学校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于长军所带领团队的试验场。

  1989年,这片在海边新建的雷达站亟需科研人员长期驻守,毕业留校工作的于长军主动请缨,从哈尔滨来到威海。那时,实验常做到半夜,海风常刮断通信电缆,他一次次腰系保险绳爬上高高的电线杆,攥着手电筒抢修设备。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带领下,于长军和研究团队倾注全部心血研发新体制雷达,矢志锻造看得更远、更清晰的“火眼金睛”,为祖国筑起一道坚固的“海防长城”。

  “我始终告诉自己,要像刘永坦院士那样,尽心竭力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于长军介绍,近5年,团队中已有2人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

  “哈工大人常说:手中有一颗纽扣,就想着为国家做一件大衣。”谭忆秋表示,校区正开展全领域深度向海工程,通过学科向海引航、科研向海引领、政策向海引导等三项行动,进一步突出涉海特色,着力打造深耕海洋的国之重器,突出培养面向蓝海的杰出人才。

厚培人文创新精神

  漫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园,校门正对的“哈工大星”雕塑、“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石、与哈工大一脉相承的校园建筑……哈工大的文化无处不在。主楼前的“学子松”引人注目,1985年建校之时,它就矗立在这里,耐受着日晒雨打、盐风碱土。修建主楼时,人们特意将建筑基线推后20多米,只为留下这棵松树。如今,它已孪生双枝、苍翠虬然,生动展现着校区精神面貌。

  办好一所学校,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积淀与哺育。

  2015年以来,校园里先后建设云杉、雅荷、梧桐等6所书院,形成以“学院+书院”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书院活动室设在学生公寓楼,聘请61名党员领导干部担任领航导师,323名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56名校内外行业专家担任通识导师,385名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成长导师,364名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朋辈导师,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思政实践、项目指导、通识课程、心理辅导、成长帮扶。

  “‘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工作沉到一线、做在身边。在学生社区设置书院公共活动空间,便于学生利用学位课程之外的时间开展特色课程活动。”校区学工处工作人员吴爱凌介绍,每个书院都有特色课程,比如雅荷书院的香文化课程就格外“抢手”,线上选课时,这样的金牌课程不到10秒就抢完了。

  “相比传统的学生会管理方式,‘学院+书院’关照更多学生,为他们提供发展和培育健康个性的舞台。”校区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雅荷书院指导老师韩茹说,书院成立后,迅速成为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学院层面实现教务工作与学生工作联合办公。

  “在‘一站式’育人实践中,我触摸到以文化人的温度。”通识课教师侯兴莉在书院教授京剧表演,展现国粹魅力与家国情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底色。

  “音乐走向公共空间,社区让我们的梦想有了生根沃土。”在社区支持下,月光海洋器乐社学生负责人李甫澄采用“资深乐手授课+朋辈互助学习”模式,搭建起学习兴趣特长平台。

  今年暑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田良禹没回老家,而是一头扎进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和同学们一起准备参加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书院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我的性格也更开朗了。”田良禹说。

  如今,“一站式”学生社区已成为校区育人的一张“名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还培育出一百多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A类赛事中屡获金奖;哈工大HRT车队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多个班级和个人获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校地融合促发展共荣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按照“深耕黑土地、融入环渤海、服务粤港澳”战略布局,推动各校区实现特色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坚持“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哈工大一校三区优势,在服务区域发展上成效卓著。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哈工大聚焦山东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及现代化工业体系,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慧海洋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校区与海尔集团、浪潮集团、歌尔集团、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等省内领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同总金额超11亿元。

  杜善义院士牵头的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十余年联合当地企业推进碳纤维技术自主性和产业化研究;马军院士团队基于高性能分离膜与高级氧化技术开发系列装备,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出哈工大方案;黄博教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就地转化,助推威海企业跻身空港地面设备行业前列……

  “近年来,产业对科研的牵引作用越发显著,瞄准战略方向、拓宽理论应用,配合学校开放与包容的氛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卞红说。

  2025年,正值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5周年、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哈工大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威海校区何为”成为校区的时代新命题。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将不断解放思想、守正创新、锚定目标、突破跃升,以奋发有为的状态、跳起摸高的精神,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张淑娣表示。(《瞭望》2025年第38期)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