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达:哈尔滨,文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出版小说集《发现》《海边春秋》等。

  “走出机舱门的那一刻,我觉得这里的天气简直太爽了!”回忆初到哈尔滨的感受,陈毅达坦言,福州作为“新四大火炉”之一,夏天的炎热让他“生无可恋”,而哈尔滨“透心凉”的舒适天气,瞬间让他卸下了暑热带来的疲惫。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哈尔滨的夜景,“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城市,大多是机场、宾馆两点一线,可昨天晚上,在哈尔滨的街头我走得格外兴奋。松花江畔的夜色、中央大街独特的建筑风格,都让我记忆深刻。” 此次已是他第三次来哈尔滨,前两次或匆匆而过或停留短暂,而这一次,他终于得以 “完整地看见哈尔滨”,从饭店名称到建筑风格,从松花江夜景到欧陆风情,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深深吸引了他。

  在他看来,中国文学此前长期聚焦农村脱贫攻坚,在书写农村乡愁、寻回生命与精神之根上成果丰硕,推动中国文学迈向高峰。如今,城市发展成为了重点。“哈尔滨的开放包容与独特气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他坚信,在新时代,哈尔滨完全能诞生一部让人牢记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文学不仅能从城市中汲取创作养分,更能在寻找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灵魂、赋予城市灵气与活力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我非常期待能早日读到一部反映哈尔滨的、让我热血沸腾的文学作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